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终于在亚洲大陆熄火,日本宣布投降。随着战败的消息传来,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红军共同进入东北,这片曾经饱受侵略之苦的土地。很快,东北抗联与八路军、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汇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八路军在抗战中发展到80万人,新四军也扩展到30万,甚至琼崖纵队在海南解放前扩充至两万多人,但东北抗联的规模始终不足千人。虽然如此,东北抗联仍是解放军的重要源头之一。这支队伍人数的局限,主要是因为东北的抗日斗争异常艰苦,且面临的敌人是日本陆军的王牌部队——关东军。再加上长期的艰难环境和巨大的压力,导致东北抗联内部常常出现叛徒现象。
杨靖宇将军的周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杨靖宇,原名杨继高,生于1905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辛勤抚养。正如现代人常说的“穷孩子要翻身,读书是捷径”,杨靖宇在学习上成绩优秀,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开封,学习染坊工业技术。也正是在这段时光,他接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杨靖宇被组织派往东北工作,正值日本的侵略势力愈加强大,东北工人遭受严厉压迫,杨靖宇的任务就是组织工人运动,唤起他们的抗争意识。
然而,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北,局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在外交上不断退让,至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在瑞金发布抗日宣言,正式对日本宣战。杨靖宇与其他党内同志开始着手筹建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即便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虽表面上对日本屈服,但众多东北军和民间武装力量依然自发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成为抗击日军的主力之一。
1933年,杨靖宇成立了东北人民第一军独立师,并亲自担任师长,带领队伍勇敢抵抗日军侵略。随着东北抗联的成立,杨靖宇被任命为抗联第一军的指挥官,逐渐成为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红党抗日将领。日军对这种有组织、有纲领的抗日力量深感威胁,尽管他们在武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但东北抗联凭借着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游击环境,屡次让日军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苏联和我党中央的支持使得东北抗联在长期的抗战中始终保持较强的战斗力。
然而,随着抗战深入,日本对东北抗联的打击逐渐加大,尤其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往关内与八路军、游击队作战。而杨靖宇始终没有放弃,坚守阵地,屡次与关内的抗日武装合作,给日本军队带来不小压力。日军逐渐认识到,只要杨靖宇还活着,伪满洲国的统治就永无宁日。因此,他们将杨靖宇列为首要打击对象。
到了1940年,杨靖宇的部队终于在一次日军的围攻中被包围。尽管杨靖宇深谙游击战术,凭借东北复杂的山林地形多次给日军制造麻烦,但局势的恶劣和物资的极度匮乏,最终导致部分抗联战士心生动摇。日本军队也抓住这一机会,频繁进行招降,甚至不惜以巨额的财富诱惑抗联战士背叛。就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杨靖宇的行踪被叛徒泄露。经过一番血腥追捕,杨靖宇在敌人的重重围攻下英勇牺牲。
令人震惊的是,杨靖宇在长期的战斗中几乎断绝了补给。日本军队本以为东北抗联很快就会因为饥饿和寒冷而崩溃,然而,杨靖宇和他的部队坚韧地坚持了多年。战后,日本人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惊讶地发现他的肚子里竟然只剩下草根和棉花,这一切令他们不寒而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中国的抗日军民都像杨靖宇这样坚韧不拔,侵华战争就绝无胜利的可能。
令人痛心的是,杨靖宇的死并非因为战斗的失败,而是因为背叛。程斌和张秀峰,这两名曾在抗联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选择在日寇的诱惑和酷刑下投降。程斌在1939年被俘,被日军威逼后叛变,协助日军摧毁了多个抗联补给站,并帮助日军寻找杨靖宇。张秀峰则是杨靖宇亲自收养的孤儿,他在1940年被捕后也选择了投降日本。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叛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酷刑的折磨,还有抗联生死未卜的艰难生活。日本人许诺的荣华富贵,使得他们最终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杨靖宇的英勇牺牲和叛徒的背叛,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艰难与复杂,也展示了在战火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与背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