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名将层出不穷,蜀汉阵营中尤以“五虎大将”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与黄忠;东吴则拥有声名显赫的“十二虎臣”,包括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和丁奉。这些将领各个都是勇猛无比,战功显赫,为各自势力立下赫赫战功。
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是当时三国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其麾下将领更是星光熠熠。魏国的“八虎骑”包括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他们个个勇猛无敌;此外还有被称为“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每一位都是军中中坚力量;更有被誉为一代虎将的“虎候”许褚,他威猛非凡,令人闻风丧胆。这些大将个个都是战场上的英雄,英勇善战,声威赫赫。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曹操去世之后,这群名将逐渐淡出了战场,鲜少再现英姿。曹魏的军队也因此渐渐依赖起了司马懿这位心怀大志的谋略家,甚至有人质疑,当司马懿父子发动叛乱时,那些曾经忠心耿耿的曹魏名将们究竟去了哪里?为何没有人挺身而出保护曹操的子孙?
公元220年,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篡夺皇位,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丕年事尚轻,却体弱多病,执政时间不长便病逝,继位者为曹睿。此时朝廷中可用的名将已经所剩无几,只能让心机深沉的司马懿掌握兵权。那么,那些曾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名将到底去了哪里?事实上,在曹操去世之前,名将乐进已于218年因病去世,夏侯渊于219年定军山战役中阵亡,独眼将军夏侯惇也在220年病逝军中,而大将于禁则在襄樊之战被关羽俘获,后来流落到东吴,最终羞愧难当于221年在魏国家中去世。曹操去世前后,曹魏的名将已逐渐凋零,鲜少有能再次出战的勇士。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曹操死后,这些虎将在曹丕伐吴之战时曾有一次集体出征。
公元222年,曹丕即位,东吴与曹魏的关系破裂,孙权与曹魏展开敌对。曹丕调动全国兵力,分三路大军进攻东吴:东路军由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麾下有张辽、臧霸、王凌等多位精锐;中路军由大司马曹仁统帅,麾下有蒋济、曹泰、常雕、诸葛虔、王双等将;西路军则由上军大将军曹真率领,带领夏侯尚、张郃、徐晃等虎将。此战,曹魏可谓精锐尽出,将星闪耀,是自曹操逝世后,虎将们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大规模集结出征。曹休、张郃、张辽、徐晃等老将作战英勇,虽已是壮士暮年,但仍怀雄心壮志。
然而东吴军队也毫不示弱,经历初期挫败后,逐渐扭转战局。在夷陵之战中,吴将朱然、潘璋、徐盛、韩当等人顽强抵抗,尤以大将朱桓勇猛冲锋,令曹魏主帅大司马曹仁部队遭受重创。最终,魏军虽先得优势,却被吴军逆转,双方激战后几乎打成平手。此后,曹丕虽多次发动对吴的进攻,却再未取得显著胜利。战事过后,曹魏名将的生死厄运接踵而至。
公元222年,战事刚结束,五子良将之首张辽便在江都病逝;次年223年,智勇双全的统帅曹仁也病逝军中。226年,虎豹骑统领夏侯尚逝世;227年,曾被曹操誉为当代周亚夫,曾击败关羽的名将徐晃辞世,同年,“虎痴”猛将许褚也离世。228年,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大司马曹休病逝。至此,曹操麾下的众多名将几乎凋零殆尽,伤亡惨重,剩余不足十分之一。
仅存的几位名将中,大将军曹真和车骑将军张郃在与蜀国的西线战场上也难逃厄运,分别于231年因病和战死沙场。正如麦克阿瑟所言:“老兵不死,只是渐渐凋零。”曹魏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宿将们,几乎在曹操去世前后十余年间逐渐消失。
曹魏这群星辉灿烂的名将集体凋零,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意味着曹魏统治集团逐渐衰落。最终,随着司马懿及其家族势力崛起,曹魏政权被取代,三国格局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