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说:“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似乎这是许多男性的终极梦想。但事实上,这种愿望并非现代才有,古人心中对这种理想也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然而,古人心中的“白富美”可并不局限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小姐,而是得是那种身份非凡、地位尊崇的皇室公主,只有成为驸马,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巅峰。可是,即便如此,尽管无数男子都在梦想着娶到公主,有那么一部分人,竟然对公主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厌恶。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不仅在书法上继承了父亲的才华,更以才学和名气著称,然而他竟然宁愿忍受身体上的伤痛,也不愿娶一位美丽的公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生于东晋时期最大的两大门阀之一——琅琊王氏。王家与谢家并列为最显赫的家族,王献之从小才华横溢,便以卓越的才学赢得了世人的钦佩。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王献之在父亲的熏陶下,也成为了令人称道的书法家,与父亲一同被后世称为“二王”。
古代的门阀世家对后代的培养极为重视,谢家谢玄曾言:“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意思是世家子弟即便不出仕,依然会受到严格的教育,保持家族的荣光,才子佳人总能盛名远扬。因此,王献之成长在这样的世家环境里,既有才学,也有社会地位,风流倜傥,堪称文人中的翘楚。王羲之更是曾预言:“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到十七八岁时,王献之已经到了适婚的年纪。此时,他的哥哥王凝之娶了当时才女谢道韫,声名赫赫,王献之自然也不愿意娶个平凡女子。于是,在长辈的安排和媒人的撮合下,他与另一个名门望族——郗氏家族的郗道茂结为夫妻。郗道茂同样出身名门,尽管才学比不上谢道韫的绝世风雅,但她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才女。王献之得知她才貌双全后,心生欢喜,于是两人结婚,婚后感情深厚,十分和谐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刚刚结婚不到一年,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与郗道茂的父亲郗昙相继去世。对于这对新婚夫妻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尤其是在东晋的政治动荡时期,两人即使满心悲痛,依旧相互扶持,坚强度过了这段艰难时光。
正是这样的一起悲伤经历,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愈发坚韧,彼此更加珍惜对方。两人不仅志趣相投,思想共鸣,且在岁月的磨砺下,也更加情深意笃,成为了世人称羡的恩爱夫妻。
东晋时期,人们对文人风流气质的追求比三国和西晋时期更为强烈。王献之既出身名门,又有非凡的才学与外貌,自然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尽管当时朝政腐败,国家动荡不安,王献之却没有被这些政治纷争所吸引。他觉得朝廷不过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刻可能覆灭的局面,因此他拒绝了所有官职邀请,决心远离政治,专心于书法和文学,保持着自己清高的风骨。
然而,即便他志不在官场,依旧有一个人对他心生浓厚兴趣,那便是当时简文帝的宠女——新安公主。新安公主曾经历过一场令人心碎的婚姻,她的前夫桓济,是当时权臣桓温的儿子,在一次叛乱失败后被贬,公主也因此离婚。
这一场不幸的婚姻让新安公主对于未来的婚姻充满了挑剔,开始寻找一个如意郎君,而简文帝也心疼女儿,允许她自由选择丈夫。正巧王献之拒绝朝廷征辟的消息引起了新安公主的注意,她对王献之的才学和品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希望能嫁给他。
当简文帝得知新安公主心意后,提出王献之已婚,劝她另寻他人。然而新安公主坚持己见,认为王献之才子之风不可多得,坚决要求简文帝下旨强迫王献之离婚并迎娶她。简文帝内心虽然为难,但在宠爱女儿的驱使下,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决定下令离婚。
面对皇权的压迫,王献之心中充满愤怒。他和郗道茂过得很幸福,岂能因为一纸旨令轻易放弃自己的婚姻?于是他奋起反抗,写信表示自己不配做公主的丈夫,拒绝离婚。
然而,新安公主并未放弃,她多次要求简文帝下旨,逼迫王献之离婚。为了逼迫王献之放弃,她甚至不惜做出极端举动,采用艾草灼烧自己的双脚,试图让身体上的伤痛迫使公主改变主意。可是,令王献之震惊的是,新安公主不仅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依然下令离婚。
王献之感到无比痛苦,终于理解了新安公主的决心。在妻子郗道茂的劝解下,心情沉痛的他最终答应了离婚,尽管内心极为不舍。王献之与新安公主成婚后,夫妻感情并非美满。新安公主最终也为王献之生下了一个女儿——王神爱,名字充满了父亲对女儿的宠爱。
然而,王献之和郗道茂的爱情虽然终结,却从未真正消失。他们在离婚后的岁月里,依然深深怀念彼此。郗道茂终身未再嫁,而王献之在临终时,唯一的遗言就是:“不记得其他事情了,只记得与郗道茂离婚的痛苦。”
这段跨越权力和情感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与权力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