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贤嫉能,长于排斥贤才,比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这些人,陛下怎能容忍他们继续为官呢?”正是因为宰相赵鼎的这一席话,胡世将的政治前途仿佛被判了死刑。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到被降职为四川安抚制置使,这个职位在刚经历激烈战争的川蜀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川蜀不仅百废待兴,还要时刻警惕金国的侵扰,绝非一个轻松之地。然而,这位被污名化的“恶徒”不仅把川蜀的军政事务治理得井然有序,还为南宋的中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世将此等人才,实属难得”。
一、奸臣党羽,文武双全
提起南宋最大的奸臣,众人皆知非秦桧莫属,而胡世将曾为秦桧麾下,因而不难理解为何秦桧的政敌赵鼎会将他批评为“妒贤嫉能之徒”,并劝宋高宗赵构将其罢免。可是,赵鼎自己都曾认定秦桧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人物,将胡世将归为奸臣一类,实在是失察。若非胡世将坚决抗金,守护川蜀,恐怕南宋早已覆灭于赵构之手。“若上流不固,则吴楚有冲决之势,愿以保蜀为念”,胡世将这句誓言道出了他心系国家的忠诚。
胡世将被归入秦桧党羽,是因为绍兴二年(1132年)秦桧刚刚拜相,提议设立修政局,“以讨论省费裕国、强兵自民”,实际上却是排挤异己、攫取权力的手段。胡世将当时被任命为参议,但不到三个月修政局便被废止,秦桧及其党羽也遭罢黜,胡世将同样未能幸免。正值壮年的他被贬为奉祠,朝廷习惯将“疲老不任事”者派往此处,实际上是冷落不用。
若因此将胡世将视为唯唯诺诺、阿谀奉承的奸邪小人,实属误解。他才华横溢,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弟子,与兄长胡唐一同中进士。在秦桧东山再起之前,胡世将已被召回,先后试任礼部、刑部、兵部、吏部侍郎,最终由赵构亲自提拔为兵部侍郎。
胡世将不仅是文官,更兼军事才能。绍兴四年(1134年),建昌军爆发兵变,他迅速派遣参谋侯悫、统制丘赟前去镇压,成功平息叛乱。调任四川后,他率领吴玠弟弟吴璘等猛将,凭借其威望,令猛将们心服口服,宋军战力大增,金军不敢轻易侵犯。
二、空降副使,肩负重任
偏安江南后,川蜀地位显著提升。仅蜀地税收就占南宋财政三分之一,且川蜀作为正面战场,是宋军三大防区之一。川蜀、荆襄、两淮相互掩护,迫使金军分兵防御;若川蜀失守,金军将可顺流而下,绕过荆襄、两淮,直攻临安赵构所在的行在。
吴玠兄弟镇守川陕,令南宋边防无忧。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军变”令赵构对边将极度猜忌,尤其川陕富庶肥沃,难以掌控,遂一声令下,将节制吴玠重任交给胡世将,任命其为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胡世将坐镇后方,既能支持吴玠,又制衡其权势,防止其坐大。两人关系和谐,虽为京官空降,肩负限制边将职责,但胡世将视经营川陕为重中之重,上任即与吴玠商讨粮饷转运事宜,“奏用转般摺运之法,军储渐充,公私方便”。
不幸的是,绍兴九年(1139年)吴玠因劳累过度病逝,川陕一时无主。加之宋金议和,朝廷大官多不愿前来镇守。胡世将临危受命,暂主持川陕军政,秉持宽仁之道,不趁乱夺权杀人,命令“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吴璘、杨政、郭浩坚守边防,防范金人反扑,也未兼并吴玠部曲,令吴璘统领。
三、坚定抗金,殉职任上
并非所有官员都像秦桧、赵构那样唯恐战争,只图议和。绍兴议和签订后,吴璘找到胡世将,主张继续加强边防,胡世将深以为然,向赵构上奏:“当外固欢和,内修守御。今日分兵,当使陕、蜀相接。”这番谏言使他得以“暂”字去除,正式成为四川宣抚使。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违约,派四路大军南侵。金将完颜撒离喝自河中进入陕西,攻占永兴军,切断川陕宋军联系,令各方震惊。赵构也因恐川陕失守,授予胡世将“便宜黜陟、处置军事”大权。此时,吴璘请战,誓以百口生命保卫疆土。
“蜀兵既分,声援几绝”,参谋孙渥认为坚守不易,但念及吴玠兄弟浴血奋战的壮举及吴璘的誓言,胡世将振作精神,“誓死于此!”亲自指挥抗金。将士齐心协力,屡挫金军,陕西宋军得以全师归蜀,胡世将因功晋升为端明殿学士。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反击战打响,名将刘锜、岳飞捷报频传。此时胡世将母亲去世,朝廷禁止他服丧,他将哀痛化作力量,率领川陕军全面反攻,接连攻克陇州、岐下诸屯,又取华、虢诸地,宋军威望大振。不幸的是,随后胡世将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谥号“忠献”,后改为“忠烈”。
一次提拔使他被打入奸臣党羽,远离中央权力,但远离朝堂尔虞我诈的胡世将,在百废待兴的川陕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尽管如此,他深知抗金最大阻力来自朝廷内部,“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朝议主和”,满腔悲愤的他只能“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感叹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