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梅家在明成祖时期从江南迁至北京,后定居天津。梅贻琦少年时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师从“南开先生”张伯苓,后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深造,成为庚款留美学生的第一批成员之一。学成归国后,梅贻琦先后担任清华学堂教员、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及校长等职务,做出了卓越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并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中的四大哲人。1955年,梅贻琦赴台湾创建新竹清华大学并任校长,奠定了台湾清华的基础,被誉为两岸清华的“终身校长”。
一、南开骄子、庚款英才
梅贻琦于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书香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皆为举人,父亲梅曾臣虽曾考中秀才,但后因屡试不第,转而从事天津盐行的工作,家境逐渐困顿。母亲张氏是天津鼓楼北的商人之家。梅曾臣夫妇共育有五子五女,梅贻琦为长子。从小家境贫寒的梅贻琦便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既要读书,又常帮父亲记账、照料弟妹,这段辛劳且充满欢乐的童年塑造了梅贻琦务实、沉稳、谨慎的个性。
尽管家庭贫困,梅曾臣依旧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梅贻琦十五岁时,成为南开中学的首批学生之一。梅贻琦自幼温文尔雅,品学兼优,深受严修和张伯苓的赏识。由于家庭困难,梅贻琦常未能按时交纳学费,而张伯苓也对此表示理解,不曾催促他。1908年,梅贻琦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随即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继续深造,并于同年参加了庚款留美学生的考试,最终凭借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庚款留美生中的一员。
庚款即是“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由美国政府退还给中国,并用于资助留美学生。这项资助计划的初衷是培养一批亲美的精英,虽然美方的初衷并非完全出于善意,但此举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梅贻琦赴美后,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在美国求学期间,梅贻琦性格内敛,学业上刻苦钻研,同时也成为基督教的虔诚信徒。他的同学杨锡仁也是庚款留学生之一,二人关系亲密。梅贻琦性格温和,不喜多言,因此同学们常称他为“寡言君子”。他还积极参与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这种服务社会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二、学成归国,成家立业
留学期间,梅贻琦的家庭经济状况愈发艰难。父亲梅曾臣失业,弟弟梅贻瑞不得不退学外出工作。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梅贻琦节省开销,将自己微薄的生活费寄回家中。1914年,梅贻琦顺利获得工学士学位。尽管他完全有机会继续深造,但考虑到家庭责任,他决定回国。回国后,他先是在天津的基督教青年会担任干事,负责赡养父母并支持弟妹们继续学业。
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期间,梅贻琦邂逅了南开中学的同学韩咏华。两人因共同的教育背景及理想而互生好感。尽管梅贻琦家中经济困窘,无法马上进入婚姻,但他依然默默关注着这段感情。1915年,梅贻琦应清华学堂校长周诒春之邀,赴北京担任物理系教师。他虽以学士身份进入清华,但工资微薄,无法支撑家庭生活,甚至面临辞职的困境。经过恩师张伯苓的劝导,梅贻琦决定坚持教职,逐渐在清华扎根。
1919年,梅贻琦的婚姻问题被提上日程。他与韩咏华最终成婚,成为当时的佳话。此后,梅贻琦与韩咏华育有一子四女。1921年,梅贻琦获得清华公费赴美深造的机会,在芝加哥大学进修物理学,同时兼任纽约大学的讲师。两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清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三、掌舵清华,奠定校格
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务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推动了清华从一所具有学术声誉的学校向具备学术地位的名校转型。他推行学系制,设立了17个学系,并制定了新的《组织大纲》,为清华建立了正规的学术框架和民主治校的基础。此外,梅贻琦还倡导“通才教育”,强调全面发展,提倡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为清华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1年,梅贻琦接替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提出的“大学不仅仅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名言至今为人铭记。梅贻琦注重师资的选拔与学术的独立,曾邀请大量知名学者加入清华,同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的管理风格低调、务实,注重实际效果,也始终保持着对学术自由的高度重视。
四、主持联大,营造净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工作。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青年求知的最后一片净土,梅贻琦坚守岗位,与师生共同应对战火带来的困境。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梅贻琦始终不离不弃,守护着这所学校。在战争最为艰难的时刻,梅贻琦依旧为联大的生存与发展奔走,甚至亲自与云南省主席龙云争取资金支持。
五、终身校长,魂断宝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梅贻琦回到北平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1948年北平即将解放之际,他选择赴台湾继续主持清华的建设。1955年,梅贻琦成功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为台湾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至1962年,梅贻琦在台大医院病逝,享年73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代教育家的落幕。尽管身陷疾病,梅贻琦始终以清华基金为己任,将清华精神贯穿一生,最终将清华基金完好无损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