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激烈战斗中,国民党军的将领们纷纷被俘,然而蒋介石在青岛举行的军事检讨会上却特别指出,尽管其他失败的将领都应该受到严惩,但有一位例外,他被俘后必须要救出,并且给予奖励。这位将领是谁?为何即使战败被俘,蒋介石却对他如此宽容,甚至要奖励他?
这位特殊的将领便是宋瑞珂,国民党整编66师的师长。在他指挥下的这场战斗,正是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决胜的关键。
宋瑞珂,1907年生于青岛崂山彭家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家中生活极其困苦,靠着父亲那微薄的工钱艰难度日。
1923年,宋瑞珂中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进入了由日本人创办的沧口钟渊纺织株式会社担任保全工。由于参与了工人罢工,宋瑞珂被公司辞退,暂时失去了工作。
1924年12月,宋瑞珂接到了来自广州的信件,发信人是他中学时期的老师李郁文,李郁文当时在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并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李郁文在信中邀请宋瑞珂报名参加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入学考试。宋瑞珂与他的同学张廷梦和徐仁江一起赴广州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员。
黄埔军校第三期共招收了1300多名学员,宋瑞珂也先后参与了对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及对广州军阀的围剿。1926年,宋瑞珂从黄埔军校毕业,留校任职,担任第四期和第五期入伍学员的团排长。在北伐战争中,他经历了数场战斗,从排长、连长逐步晋升为营长,到1930年时已是中校副团级军官。
此后,宋瑞珂受到陈诚的赏识,得到迅速提拔。到1935年,他已经是十八军十四师四十二旅的少将旅长。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宋瑞珂积极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枣宜会战。他亲自带领部队,在前线指挥作战,牵制住了大量日军,成功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
到了1943年,宋瑞珂晋升为第66军副军长,并在1944年升任第66军军长。日本投降后,他率领66军进驻汉口和汉阳,担任地区警备司令。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全面爆发了国共内战,宋瑞珂在蒋介石的指挥下,投入了对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刘邓大军出奇制胜,迅速突破了国民党设立的“黄河防线”,成功进入鲁西南,拉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察觉到解放军的行动后,急忙调整兵力,指挥整编32师、整编66师及整编70师集结在鲁西南,希望能够逼退刘邓大军。
鲁西南战役爆发,刘邓大军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逐渐压制了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派出的整编32师和70师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宋瑞珂的整编66师仍在坚守。然而,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宋瑞珂不得不选择退守羊山。
羊山位于山东金乡西北,海拔约400米。当地居民给这座山取名“羊山”,因为山形宛如一只静卧的绵羊。羊山虽然不高,但地理位置独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瑞珂带领66师进入羊山后,他下令加固防线,修筑了坚固的鹿寨,并在山脚的民房周围构筑了防御工事,防线相当坚固。
面对解放军的围攻,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命令宋瑞珂突围,但宋瑞珂深知解放军擅长运动战,若贸然突围,可能会被敌军切断退路。于是,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保持阵地,以静制动,试图稳住局势。
刘邓大军得知宋瑞珂在羊山坚守后,派出了陈再道和陈锡联的部队进行进攻。首次战斗发生在7月13日,解放军两路分兵,攻打羊山。尽管宋瑞珂的部队占据了制高点,并且防线严密,但解放军的攻击依然遇到了极大阻力,最终在14日凌晨撤退。宋瑞珂成功守住了阵地,并通过电报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回电表示高度赞扬:“屹立羊山的将军是宋瑞珂,稳住鲁西南局势的也只有他。”
接下来的几天,解放军重新部署兵力再次发起进攻。尽管采用了人海战术,仍未能突破宋瑞珂的防线。直到19日,连续几天的暴雨让羊山的地势变得泥泞不堪,解放军的进攻再次失败。
然而,尽管局势胶着,蒋介石为了支援羊山,调兵遣将,甚至亲自飞到开封督促支援。尽管如此,刘邓大军的决心依然坚定,明确表示不会后撤,即使有蒋介石亲自坐镇,他们也必定会攻克羊山。
经过多次失利后,7月27日,解放军炮兵发起了猛烈炮击,66师的防线逐渐被突破。接着,解放军士兵开始进入山顶,展开了激烈的近战。宋瑞珂坚守羊山15天之久,但最终明白援军无法抵达,他决定放弃抵抗,在28日中午投降。
蒋介石虽然对宋瑞珂的投降感到失望,但并未像其他投降将领那样责怪他。宋瑞珂的坚守,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宋瑞珂并没有在被围困后向蒋介石哭求增援,而是表现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这也是蒋介石给予他宽容的原因之一。
然而,经过岁月的流转,几十年后,宋瑞珂回顾羊山一战,内心却充满了后悔。他感到自己若是早点投降,也许可以减少无谓的牺牲,避免让羊山集的百姓遭受惨重的损失,甚至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