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上将曾长期反对撰写回忆录或类似的文章。并非因为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往事,而是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地方,始终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军人。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唐亮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或许应该为党和人民留下些许记忆与总结。因此,在晚年,他决定拿起笔,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和专著。
1983年年底,唐亮曾服役的单位——政治学院,特地派人来为他撰写小传。那时,唐亮的身体非常虚弱,正住在医院,连站起来都显得非常吃力。当唐亮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于是,从那时起,他每天都坚持与人口述数小时,回忆过去的岁月,儿子唐军光就坐在旁边倾听。尽管回忆的内容看起来平淡无奇,儿子还是忍不住问父亲,是否有过什么矛盾或者争执。唐亮的回答也很简单,他平静地表示:“没有什么特殊的争执,都是同志之间的小摩擦,吵吵闹闹而已,过后都能和好。”
唐亮,原名唐昌贤,另有名字唐昌明,生于1910年,出生在浏阳永和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26年,年仅16岁的他便投身于革命,加入了浏阳工人纠察队,开始为推翻压迫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1934年,唐亮随部队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唐亮为了保护队友,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迫与主力部队分开。之后,他被组织任命为红三军团随营学校的党总支书记,虽然那时的他体弱多病,但他依旧展现了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战斗的重担与责任紧紧扛在肩上。
有一件事情至今被许多人传颂。当时,唐亮身体虚弱,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依然将自己的坐骑——一匹马让给了与他一样病重的李景瑞同志。事情被红四师十一团的政委王平知道后,他立即派警卫员将另一匹马送给唐亮,并告诫:“我宁要唐亮一个,也不愿失去十挺机枪。”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唐亮的革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途中,唐亮一边治疗,一边继续尽职尽责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直到部队抵达陕北,唐亮负责的随营学校工作得到了军团党委的高度评价。1943年春,唐亮因病住进山东军区医院,恰巧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住在隔壁。罗荣桓仅是短暂来此检查身体,但唐亮抓住这个机会,虚心请教罗荣桓关于军政工作的一些经验。罗荣桓的话对唐亮影响深远,他强调:“战斗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军事技术的高低,更在于政治工作是否到位,政治工作如果得不到保障,战争胜利也无从谈起。”
在抗战的后期,唐亮作为山东滨海军区的政委,与司令员陈士榘一同带领部队展开游击战,成功打破了日军试图控制中国沿海的阴谋,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1948年秋,济南战役爆发,唐亮作为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亲自起草了关于攻济的动员口号,其中包括著名的“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这句激励士气的话。
建国后的唐亮,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五年后,又成为南京军区的首任政委。1950年代,唐亮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58年,他被送到中山陵8号进行休养,并提出了离职休养的申请,虽然后来才得到批准。但这一期间,唐亮并未因此而停下脚步,他总觉得自己不能空闲,仍然渴望继续为国家效力。
1971年,唐亮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话,邀请他到北京担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工作。1977年,随着军政大学的分设,唐亮被任命为政治学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唐亮依然没有放弃工作,在治疗期间,继续坚守岗位,直到1978年因患直肠癌,身体严重虚弱,无法继续履职,工作重担转交给了副院长杨秀山。
1983年,唐亮决定辞去所有职务,南迁到南京安家。这时,他已经73岁,开始了较为平静的生活。离开北京之前,曾有副总参谋长张震来探望他,唐亮感慨地说:“回到南京,是为了让妻子度过一个团圆的晚年。”两人孩子大都在南京,唐亮也向大家承诺,他会争取再活一个“五年计划”。那时,他开始认真撰写回忆录,并在儿子唐军光的提问下,谈起了自己一生中的矛盾与争执。
在1986年春,唐亮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医生表示,他的情况已经达到了“三不能”状态——不能继续化疗,不能做放疗,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尽管如此,唐亮依然乐观面对,亲手写下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四化建设的美好期望:“新老干部团结好,四化一定能实现。”这成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篇绝笔。
1986年11月20日,唐亮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的革命精神与对国家的忠诚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