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祖国遭到外敌入侵,而他却反过来协助入侵者,通常会被视为“叛徒”或“汉奸”。然而,对于梁思成的情况,我们不能这样片面地评判他。
梁思成是一位正宗的中国人,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清末政治家与思想家梁启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时,梁思成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试图保护日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11岁的他随父母回到日本,随后在北平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在23岁,他与才华横溢的林徽因一起前往美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随后,他娶了才女林徽因。1931年,梁思成与妻子共同回到北平,投身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他们走访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份,超过两百个县城,详细测绘和拍摄各地的古建筑。通过发表考察结果,他们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物的关注,尽管如此,他们的努力仍未能改变日本武力的冷酷,无情的炮火继续毁灭古老的文化遗产。
大量珍贵的中国古代建筑在战争中被付之一炬,但经过中国军人和百姓的奋力抵抗,日军终究难逃败局。随着美军对日作战的加剧,1945年2月23日,美军动用了174架轰炸机,对日本东京及重要城市大阪展开狂轰滥炸。据美国官方数据,美军在日本投下了2000吨燃烧弹,仅仅是清理被焚烧的尸体,日本便花费了25天。然而,在日本的另外两个城市——京都和奈良,却逃过了这场浩劫。
原本在美军轰炸计划中,京都和奈良也被列为轰炸目标,但当梁思成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决定竭尽所能阻止轰炸。他充分意识到京都和奈良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其中保存着大量唐朝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在中国都已难寻。
知道这一点后,梁思成迅速行动,整理校对古迹的材料。那时,他正身处重庆,完成材料准备后第一时间前往重庆的美军指挥部,成功说服了一名美国上校,最终争取到了让美军避开轰炸京都和奈良的承诺。期间,日本人却不知道是中国的梁思成正在暗中拯救他们,这一秘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由梁思成的学生揭露出来。
这一消息的曝光引起轰动,当时日本《朝日新闻》也曾对此表示感谢。然而,近年来一些日本人对此开始重新审视,甚至连原计划在奈良为梁思成立铜像的项目也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