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蒋介石早在1943年便开始考虑在嫡系部队中解决派系问题。那时正值抗战期间,蒋介石深知任何一丝不慎的变动都可能动摇军心,因此虽然心有此念,却始终不敢贸然行动。
不过,戴笠绝非一般人物。他那高超的洞察力,不需要蒋介石直接点明,只需一个眼神,他便能立刻明白其中的意图。
然而,问题是:从哪里开始着手呢?
胡宗南显然不能动。早在黄埔军校时,二人就已私下结盟,一个掌控内政,一个负责外务,彼此扶持共进。如果动了胡宗南,等于是动了自己,后果可想而知。
汤恩伯同样也不容轻动,尽管戴笠看汤恩伯并不顺眼,觉得他过于张扬,但毕竟三人在龙门曾经结盟,翻脸之事未免过于突然。
在这两位难以触碰的权力人物之外,唯一能动的,便是陈诚。
陈诚始终以强硬态度要求军队统一,尤其不允许军统将人员派驻“土木系”旗下的部队。而且,他时常亲自到军统进行检查,这让戴笠感到非常尴尬与不安。
那么,动陈诚,戴笠就不怕引来敌人反击吗?
陈诚虽是蒋介石的亲信,深得蒋信任,但戴笠深知,蒋介石对任何人的信任都有限制。早年,蒋介石曾将罗卓英从陈诚身边调离,安排到赣北战区,这一切显然是为了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这一手对待李宗仁与白崇禧,亦对陈诚与罗卓英同样适用。
正当戴笠准备着手对陈诚展开行动时,恰巧,第六战区的年轻军官们正在策划一场“清君侧”行动,冯玉祥式的“朝廷之乱”即将展开。
对于这一动向,戴笠早有耳闻,但他并未直接报告蒋介石,也没有揭露这次计划,而是耐心等待时机。直到陈诚被调至云南,担任远征军司令官后,戴笠终于出手。一举成功,600多名“土木系”中层军官被捕,陈诚以健康问题辞去远征军司令的职务,彻底失宠。
也正是因为这一事件,陈诚在1943年11月到1944年6月期间,从政坛和军界几乎消失。
然而,蒋介石深谙权力平衡之道。陈诚失势后,何应钦迅速崭露头角。
蒋介石当年扶持陈诚,目的正是为了与何应钦对抗。这并不是蒋介石治不了何应钦,而是作为“老大”,他不愿亲自干预太多,否则会破坏规矩。
蒋介石一直在等待平衡局势的机会。当一个派系失势时,他便会顺势扶起另一个;一旦某一派系过于强大,他又会适时抑制。这种权力博弈的艺术,蒋介石玩得游刃有余。
然而,正当蒋介石沉思如何让陈诚合理“复职”之时,汤恩伯在豫中战役的惨败,恰恰给了蒋介石一个完美的借口。
当蒋介石得知豫中会战失利的消息时,心情复杂,既愤怒于汤恩伯的失职,又为此找到了整顿陈诚的良机。最终,汤恩伯失去了他在中原的“王者地位”。
蒋介石的整顿战役初步获胜。
蒋介石手下的嫡系部队自从形成以来,便划分为三大派系。
“土木系”主要是蒋介石为了平衡何应钦的势力,扶持陈诚所建立;胡宗南则是蒋介石为防范延安而扶持的力量;而汤恩伯是为应对李宗仁的桂系所培养起来的。三大派系,各自有着不同的战略目的。
然而,到1944年,李宗仁被调任汉中,桂系的力量在第5战区迅速削弱,汤恩伯的派系逐渐丧失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再加上汤恩伯在豫中战役的重大失误,蒋介石终于有了打击其派系的机会。
因此,汤恩伯的派系在1944年6月几乎完全瓦解,蒋介石的整顿初战成功。
但是,在这一整顿过程中,军中却悄然崭露出两个新派系,这两个派系并非蒋介石有意扶持,而是凭借抗战中的突出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蒋介石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新势力,心情复杂。不同于那些通过扶持而形成的派系,这两个新兴派系的军官以战功为基础,实在难以轻易控制。
那么,究竟是哪两个派系?
一个是以杜聿明为代表的“第5军系”,另一个是以王耀武为代表的“第74军系”。
与王耀武相比,杜聿明的野心较小,为人忠厚,更多的是一种号召力,并不具备大规模扩张的心态。
然而,王耀武就不同了。表面上忠厚,却隐藏着过人的心机,蒋介石对这种过于精明的将领感到警惕。
面对这种局面,蒋介石采取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他成立了直接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的机动作战部队。1945年3月5日,4个方面军成立,分别由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担任司令官。其主要任务包括正面作战和战后接收。
第二步,蒋介石开始打散原有的军事建制,拆分指挥系统。这一举措使得以战功起家的“第5军系”和“第74军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指挥力。
第三步,蒋介石在晋升上动了手脚,打乱了各派系中的晋升规则。这一步,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军中的秩序,实际上则是为了削弱各派系对军队的控制。
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蒋介石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确保他自己在中国军界的绝对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