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韩信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翻来覆去就那八个字:“悔不听蒯通之言。”
到底他听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楚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韩信突然没了踪影,项羽在西边死咬刘邦,谁都以为他会继续跟着刘邦围着项羽转。
可韩信一声不吭,突然掉头北上,兵指齐地。
有人说这是刘邦的命令。也有人说刘邦根本没料到韩信这么干。
史书没写韩信有没有请示,倒是记得他打得有多快。
他过了济水,一路杀到临淄,齐王田广吓得连夜逃跑,田横去找项羽求救,韩信就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带着十几万人,把齐国七十余城扫了个干净。
问题也就来了,他打下的这块地,谁来管?刘邦正在关中跟项羽血战,根本顾不上齐地。
韩信此时,兵在手、城在手、人心也在手。齐人甚至主动要立他为王。
就在这时候,蒯通出现了,这人来头不小。
不是哪个王侯将相的门客,而是从范阳跑来的老游说家,专门盯着权力真空下的风口。
看准了齐国刚被打服、韩信刚封侯、刘邦根本抽不出手来干预——蒯通劝韩信自立。
这可不是旁敲侧击,是明着劝:“三分天下,你应有一席。”不就是现在?
兵在、地在、刘邦打不赢,项羽顾不上,你若不自立,等着他俩熬完仗,就会反过头先收拾你。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当时韩信已经被封为“齐王”,但这个“王”叫“假王”。
什么意思?就是有名无实,给你个王号哄你一下,兵权随时能收。
蒯通不是第一个看穿这点的人。可惜他劝的对象是韩信——不是张良,不是项羽,是那个“功高震主却毫无后路”的军事天才。
韩信听了蒯通的话,沉默。他没答应,也没拒绝。只是说:再看看。
可天下局势根本等不了他看。
蒯通急。齐国百姓也急。他们看得出来韩信在犹豫,可这机会不是天天有。
临淄城墙刚刷上新灰,田氏旧臣还没反应过来,军中将领一多半都是韩信提拔上来的,谁不听他的?
他只要一声令下,三天之内,齐国上下改旗易帜。
可韩信偏偏拖着。蒯通再来找他,话也说得更重:“你若不立,刘邦迟早要杀你。”
他没有添油加醋,只摆事实——你看看彭越,看看英布,哪个不是死在封侯之后?
韩信没说话,他看着手中的兵符,眼前是刚平定的七十座城池。
可脑子里,想的是长安城里刘邦给他的承诺:等打完仗,让你做真王。
他信了。或者说,他宁愿信。
我觉得这不单是忠诚,更像是一种赌徒心理。
他知道蒯通说的有理,知道自己已经走到天花板。可他怕跨出这一步,他不是项羽,不是刘邦,他不会玩权谋。
他是将才,不是王侯,这一拖,就出了问题,刘邦那边听说齐地稳了,马上派人来“犒军”。意思很明显,表面是赏赐,实则监视。
再后来,韩信接到命令:项羽派龙且救齐,命你截击。
这一仗打得极其漂亮。韩信用伏兵断水,杀得龙且大败,齐地彻底收归。
齐人再次请求立他为王。
韩信这才答应。但这个“王”,刘邦封的,是假王,说白了,地盘借你管,兵权却得分走。名是你的,实是朝廷的。
蒯通彻底失望了。
他看得很清楚,这样下去,韩信迟早没命。功高震主,后面那仗一打完,刘邦第一个要动的就是他。齐地太富了,谁不眼馋?
更要命的是,韩信身边没有自己人。将领是刘邦派来的,文官是刘邦封的,左右近臣都是刘邦旧部。他像是齐地的租户,随时能被换锁赶走。
可韩信还觉得自己站得住。他说:“功劳大到天,也不能背信弃义。”这不是理智,是执念。
蒯通不再说话。他知道,说多了也没用。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韩信真立了呢?能不能三分天下?说实话,未必。
项羽手上有江东,刘邦有关中。韩信虽有齐地,兵也不少,可他缺的是人心,缺的是政治资源,最缺的是一条退路。
他能打仗,不会拉帮结派。靠军功起家的人,哪怕占地再广,没有系统化治理、没有稳固后方,最后也不过是高台之上的孤旗。
可他自己不这么想。他觉得齐王就是封赏,自己不过是替刘邦守东线,等打完仗,回长安继续封侯享福。
没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成了“刘邦最忌惮的人”之一。
战争一结束,他的结局就被写好了。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天下落定,刘邦登基为帝。
韩信立下了不世之功,封号从齐王降为楚王,再到“淮阴侯”——听起来是荣耀,其实是撤权。
封王的时候还能镇守边疆,改封侯就是把你打回凡间。
什么军权、地盘、部属,一个都不留,史书没说刘邦明着削权,但这事儿就是一步一步办成的。
韩信先被调离齐地,接着被召入长安。
这个“淮阴侯”还挺忙,没事就得进宫听政,实际上寸权未掌。你说他心里真没点数?不可能。
他能带几十万大军打遍东西南北,会看不出自己已是笼中鸟?
只是那时候,他已经走不掉了。
刘邦对待功臣,从不拖泥带水。彭越、英布、周勃,哪个不是立完功,立刻被削,被贬,被杀。
韩信的命运也在排队。唯一的变量就是萧何。
萧何是韩信当年起家的伯乐,也是唯一愿意保他的朝臣。
韩信几次进退之间,都靠萧何斡旋。可刘邦知道,光靠削权还不够,必须断他念想。
于是决定,让吕后动手。
刘邦一出征匈奴,吕后马上着手布置,萧何配合,一封信请韩信进宫,说太后要商议封赏之事。
韩信去了,没带护卫,没做防备。
宫门一关,吕后下令,把人绑了,罪名?谋反。
审讯没有,赐死直接来。史书记载,韩信临刑之时,叹了一句:“我悔不听蒯通之言。”
话很短,情绪很重,这句话不是为了谁听,也不是给谁留名,就是心里的那口气,一直到这时候才咽下去。
那天的长乐宫外,尸体被拖出去。
曾经的齐王、楚王、开国头号战将,落得一身烂泥,埋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这不是意外,这是剧本的结尾。
蒯通没死。他活到了刘邦称帝之后,还见证了韩信之死。
他没再找下一个“可扶之人”,也没公开评论韩信。只是淡出视野,继续做他的隐士。
可他说过的话,一句句都印在历史里。
“刘邦最会用人,也最会杀人。”
“你若不自立,功成之日,便是身死之时。”
“今日你有地、有兵、有民,若不用,来日就得看人脸色活。”
这些话不是臆测。韩信的结局就是铁证。
我觉得,这不是韩信一个人的悲剧,这是历史上一整类“将功封侯者”的集体命运,你功劳越大,死得越早。你影响力越广,越容易变成“后患”。
为什么?很简单,天下一统之后,权力不需要英雄了。
韩信最致命的一步,不是在临淄没称王,是在垓下之后没退身。他不懂得收手,也不敢真正自立。他夹在忠诚与权谋之间,最终两头落空。
有人说,他不是不聪明,是太讲情义。可讲情义的人,在权力面前,往往连命都保不住。
我不是说蒯通的建议一定是“正解”。如果当年韩信真在齐地称王,刘邦和项羽可能会联手灭他。
毕竟,三足鼎立是纸上谈兵,现实从来是两强必一削。
问题就在于,韩信那一拖,不进不退,既得罪了项羽,又把命送给了刘邦。
他最巅峰的时候,整个北方在脚下,民心也在手里。
可他眼里始终只有一个刘邦。蒯通骂他窝囊,不是骂他不称王,是骂他明知前路是坑,还甘愿往里跳。
蒯通的话,全中,讽刺的是,韩信死后,刘邦对他说了句“悔不杀之早”。这才是真实的汉朝开国。
蒯通没等到韩信称王,却等到了他被砍头。
整个齐地百姓沉默,一部分人搬家,一部分人逃亡。临淄当年新刷的城墙,又开始脱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