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是国民党中少有的几位真正能打的将领之一。尽管如此,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他还是遭遇惨败,被我军俘虏。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囚禁期间,受到了我党的优待和照顾。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杜聿明更是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获释。此后,他对我党的宽容深感敬佩,积极投身于两岸统一的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杜聿明心中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谜团,始终未能解开。
1981年,杜聿明因病住进了医院。一天,曾任国民党作战厅第三厅厅长的郭汝瑰特地前来探望。或许是考虑到杜聿明时日无多,郭汝瑰忽然问道:“光亭(杜聿明的字),当初你为什么说我是共产党?”杜聿明镇定回答:“我手里有证据。”郭汝瑰追问:“那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杜聿明淡淡说:“山东方明。”但当郭汝瑰继续追问时,杜聿明只是摇头一笑,没有多说。稍作停顿,杜聿明提出了自己多年来的心结:“郭小鬼,你告诉我,当年你到底是不是共产党?”郭汝瑰轻握杜聿明的手,缓缓说道:“光亭啊,我们只是政见不同。”听到这句话,杜聿明心中那块长久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眼前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当年自己兵败的惨烈景象。
回到1948年11月初,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前往徐州,担任“剿总”副司令,主持“徐蚌会战”,这场被视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之一。国军方面兵力约有80万,而解放军仅60万,无论怎么看,解放军取得胜利似乎都十分困难。然而,结局却令许多人始料未及,解放军最终获得了胜利,杜聿明本人也被俘。面对这次惨败,杜聿明经过认真调查,发现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在几场重大失利的作战决策名单中,这个人正是国民党作战厅第三厅厅长郭汝瑰。
国民党第三厅属于作战厅,职责是直接参与作战指挥,定期向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汇报战况,执行命令,有时还要陪同蒋介石视察各战区。尽管职务不算最高,却是极为关键的位置。杜聿明之所以怀疑郭汝瑰,原因很简单。有一次他访问郭汝瑰家中,看到郭家境异常清贫,连沙发上都贴着补丁。郭汝瑰当时已经是国民党中将,按理说家境不该如此简朴。回想起来,这种“清廉”让杜聿明起了怀疑,觉得郭汝瑰极有可能是共产党派来的潜伏者。虽然怀疑,却没有确凿证据,杜聿明也不敢轻易向蒋介石汇报。毕竟郭汝瑰也是黄埔军校出身,一旦怀疑失误,将引发比真相更加复杂的争论。
更何况,郭汝瑰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杜聿明深知蒋介石不会轻信他的猜测。经过多番权衡,杜聿明还是决定向蒋介石报告这件事。结果如他所料,蒋介石根本不信,还因杜聿明说郭汝瑰家境贫寒而怀疑他而大发雷霆:“难道国民政府的将领个个都只会捞钱吗?”杜聿明对此无言以对,他明白蒋介石对郭汝瑰的信任非比寻常,自己无计可施。淮海战役国军败北,杜聿明沦为俘虏,心中只剩下无尽的叹息与惋惜。关于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员,也成了他一生难解的疑团。
那么,郭汝瑰究竟是否为共产党员呢?郭汝瑰是四川人,早年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出身当地望族。家中有位堂兄是川军师长,受其影响,郭汝瑰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五期,从此踏上革命道路。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受到他们理论和演讲的影响,坚定了入党的信念。然而,当时局势动荡,党组织并未立即接纳他,而是让他考虑一段时间。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清洗,环境愈发严峻,郭汝瑰却始终坚定信念,执意入党。党组织最终认可了他的诚意,1928年,他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可惜后来川军展开“清共”行动,郭汝瑰被迫逃亡日本避难,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国继续深造,进入陆军大学学习。期间获得校长杨杰的赏识,蒋介石接任校长后,郭汝瑰的名字也传到了他耳中。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同意抗日。郭汝瑰完成学业后,被安排进入陈诚的18军任师参谋长,正式投身战场。抗战期间,郭汝瑰参加了淞沪会战,誓死坚守,建立了卓越声誉,赢得蒋介石的青睐。作为蒋的心腹,郭汝瑰在陈诚麾下表现出色,武汉战役时更是展现非凡智慧。他对蒋的防守计划提出异议,建议利用大别山等天然屏障作战,成功减少了部队损失,令蒋介石刮目相看。
郭汝瑰在国民党内部地位逐渐提升,职务步步高升,但也愈发看清党内腐败和黑暗。他最终决定与共产党重新建立联系。1945年,通过曾经的黄埔同学、共产党员任廉儒的介绍,郭汝瑰见到了董必武,在其指示下开始为我党秘密工作,传递情报。孟良崮战役前,他向华东野战军提供了国民党74师的详尽情报,包括师长及部队配置。淮海战役期间,郭汝瑰利用作战厅长身份,多次向蒋介石呈交对我党有利的作战规划,助推了我军最终胜利。杜聿明虽察觉异常,但因无证据未能揭露。
此后,郭汝瑰以国民党72军军长身份率部起义。建国后,党并未立即承认其党员身份,而是将他视为起义将领。直到1980年,党组织正式批准郭汝瑰入党。长期身居国民党高层的他,被视作我党打入敌营的顶尖红色特工。1997年,郭汝瑰因车祸离世,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