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帝国时期,沙皇的扩张欲望无穷,然而随着领土不断扩大,却也未能有效管理这些新吞并的地区。当地的部族首领虽然表面上宣誓效忠沙皇,但他们的效忠对象却仅限于个人的沙皇,而非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这种松散的依附关系,成为了新生的苏俄面临的严重隐患:沙皇一旦去世,许多被占领地区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各民族很自然地开始寻求自己的独立。这也为列宁的领导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没有强大力量的支撑,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央集权的理想,最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建立了以各民族地区苏维埃政权平等的“苏联”。然而,随着斯大林的上台,苏联经历了二战的考验,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成为了世界强国之一。在斯大林的铁腕领导下,苏联逐渐向一个以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转变,其他民族和加盟共和国则逐步沦为配角。
然而,斯大林的30年努力最终在其继任者赫鲁晓夫的短短三年内被毁于一旦。赫鲁晓夫在接任后,迅速展示出了一种“儿卖爷田心不疼”的态度,完全无视斯大林为巩固国家凝聚力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斯大林通过三十年的强硬手段,终于平息了沙俄时期遗留下来的复杂民族矛盾,并实现了列宁曾追求的统一中央集权,令苏联国家的凝聚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时期。
然而,赫鲁晓夫刚上台三年,就开始大肆攻击斯大林。1956年,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秘密报告》,他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对斯大林展开了无情的批判,从2月24日的深夜一直喷到25日的凌晨。这份报告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批评其农业政策失败、军事指挥失误、大搞个人崇拜、清洗少数民族、施行暴力等一系列措施。曾经被视为苏联伟大象征的斯大林,在赫鲁晓夫的口中成了一个罪人,几乎无一处是好的。
赫鲁晓夫显然在这场发泄中找到了某种“解脱”,他终于可以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对斯大林的怨气一股脑地释放出来。然而,这种短期的快感却给苏联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赫鲁晓夫的这一《秘密报告》不仅改变了苏联内部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一些20多岁的党内精英,他们的信任开始动摇,甚至对苏共产生了怀疑。这些年轻的精英们,日后在苏联的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就包括戈尔巴乔夫。他的出现和决策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赫鲁晓夫的批判和反思改变了这些年轻人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苏联未来的命运。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对少数民族的清洗和驱逐,表达了自己对民族矛盾处理方式的强烈异议。他主张重新接纳被斯大林流放的民族精英,并对他们进行平反和补偿。他提出要释放在西伯利亚的“反革命分子”,包括地主和资本家。这些人曾在苏联的扩张过程中失去了一切,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领导人,他们曾因反对加入苏联而被驱逐到西伯利亚。而斯大林的“西伯利亚套餐”使得他们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才接受了苏联的统治。赫鲁晓夫决定通过释放这些流放者来“修正”斯大林时代的错误,认为他们应该被重新接纳并得到补偿。
然而,赫鲁晓夫的这一决定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些被释放的地主和资本家,并没有感激赫鲁晓夫,反而认为自己重获自由后可以重新振兴民族,推动国家的独立运动。他们开始在自己的民族中宣扬民族自尊和独立思想,成为了民族复兴的领袖。这一系列变动让赫鲁晓夫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而更糟糕的是,赫鲁晓夫的全面否定大林哥的做法使得苏联各国民众的信仰开始动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则尝试通过提倡俄罗斯民族传统,替代原本的阶级认同,来打造新的国家认同。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化了各民族的反感,尤其是那些非俄罗斯民族的人民,他们不满赫鲁晓夫和苏共领导人只提倡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却忽视了他们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俄罗斯优越论”让苏联的民族矛盾再次激化,民族分裂的情绪开始蔓延。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逐渐丧失了对中央政府的支持,反而开始同情那些主张分裂的力量。赫鲁晓夫的操作无疑加剧了这种裂痕。经过斯大林三十年的努力,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终于出现了裂缝,并逐渐丧失。赫鲁晓夫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斯大林所建立的统一体制彻底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