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根据鉴定,这批字画的实际价值仅为3000美元,和李宗仁所说的11万美元有着天壤之别。”
周总理听后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这些字画原本是李宗仁从海外赠送给国家的珍贵收藏,但经博物馆鉴定,大部分竟是赝品。面对这一结果,周总理陷入了沉思,虽然这些字画并不值什么钱,但为了不让李宗仁感到失望,他决定亲自去找毛主席商量此事。
当周总理将这些字画的鉴定结果告诉毛主席时,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既然他说字画值11万美金,那我们就送他12万。这不仅是为了答谢,也算是投石问路,看看他的反应。”周总理听后没有异议,决定按毛主席的建议准备12万美元。
李宗仁为何会赠送这些珍贵字画给祖国?而毛主席为何对他如此宽容、厚待?
李宗仁,作为国民党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桂系军阀的领导人,与白崇禧、黄绍竑等人一同占领广西,逐步发展成一位强势的地方军阀。李宗仁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让他成为了与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大军阀齐名的存在。
1927年,李宗仁联合何应钦等人发动政变,逼迫蒋介石下野,这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与李宗仁爆发了直接冲突,尽管李宗仁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但桂系始终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最终他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兵败,只能退回广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中国抗战的首次重要胜利,尽管他所带领的部队装备简陋,远远落后于敌人,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扭转了战局。
随着1949年三大战役的胜利,我党逐步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已是风雨飘摇。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成为中华民国的代总统。李宗仁试图与我党达成划江而治的协议,但由于蒋介石的干扰以及双方的深刻矛盾,这一和谈最终失败。在解放军席卷南方后,国民党只得败退台湾。此时,李宗仁与长期的盟友白崇禧发生了分歧,两人最终未能继续合作。临别前,李宗仁劝白崇禧不要前往台湾,而选择先去香港,再转机去美国。
移居美国后的李宗仁逐渐对祖国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年过六旬的他,开始思考回归祖国,决定安度晚年,归根故土。1959年,李宗仁通过程思远与祖国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周总理得知后,深知李宗仁在美国已久,生活习惯可能会有所不适,但他仍决定为李宗仁提供帮助。
经过一番商议,周总理和毛主席都表示,若李宗仁想回国安度晚年,可以随时归来。最终,李宗仁决定将自己多年来珍藏的字画赠送给祖国,作为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祝福。这批字画经过鉴定后被发现大部分是赝品,总价值只有3000美元,而李宗仁却告知其价值为11万美元。
面对这一情况,周总理深感这并非李宗仁的故意,而是由于一些误解。他决定将12万美元送给李宗仁作为答谢,表面上是为了弥补差距,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回馈。
“李先生,交给我们的字画大部分为伪品,但我们不打算告诉他,免得让他感到尴尬。我们决定赠送给他12万美元,以表示感谢。”周总理亲自安排了这一事宜。
李宗仁收到这笔款项后感激不已,他表示:“毛主席、周总理的眼光真是不凡,识货懂人心。”
时光流转,1963年,我国决定正式接纳李宗仁回国,但提出了四项条件:必须摆脱与美国的关系、不与第三方势力勾结、不干预中美关系以及不干涉台湾事务。对此,毛主席也表示,李宗仁若感到不适应可以随时离开,但如果他愿意回来,祖国永远欢迎他。
李宗仁听后非常感动,他表示:“我只要一条条件,那就是能够回到祖国,安享晚年。”他原本打算返回祖国,但由于某些突发事件,他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国际上的负面反响,使得回国的计划暂时推迟。李宗仁认识到自己的一些言论可能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因此悔过。
然而,李宗仁的心早已回到了祖国。1956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远在美国的李宗仁听闻这一消息后无比激动。他深知,如果当年与蒋介石共同划江而治的提议得以实施,今天的中国可能不会站起来,而他也会被视为背叛者,成为历史的罪人。
李宗仁逐渐改变了对美国的态度,1963年,他在《先驱论坛报》上发表公开信,劝告美国改变对华政策,避免走错道路。这一立场引发了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应,蒋介石也因此对李宗仁产生了敌意,试图阻止他回归祖国。尽管如此,李宗仁坚定了回到祖国的决心。
1965年,李宗仁决定卖掉在美国的所有财产,打算彻底放弃美国生活,回到祖国。他向祖国提出归国请求,并最终获得批准。1965年7月,周总理亲自安排了李宗仁的回国计划。
当李宗仁终于回到祖国时,经历了诸多困难,特别是台湾当局的阻挠。但他终于成功回到自己阔别16年的故土。周总理亲自迎接李宗仁,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李宗仁回国后,致力于为祖国的和平稳定奔走,并最终在1969年去世。回顾李宗仁的一生,他曾是一位国民党军阀,但也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站到了抗日战争的前线,虽然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视为“人民罪人”,但最终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回归了人民的怀抱,最终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