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记录了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的现场情况。北京故宫,亦被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故宫的建设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并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它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成为了明清皇权的象征。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北京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也以其庞大的规模和极其完好的保存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且最完好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
长久以来,历史学者们一直对元代皇宫的具体位置存在疑问。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元代,马可·波罗就曾在其游记中详细描述过元大内皇宫的壮丽景观:“大殿广阔,可以容纳六千人用餐,宫殿的房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此宫华丽富丽,布置极为讲究,无与伦比。屋顶的瓦片色彩斑斓,有红、黄、绿、蓝等多种色彩,上面涂有釉面,光泽如同水晶般耀眼,甚至从远处都能看到宫殿的光辉。”
这一谜团直到2014年才有了突破。2014年8月至10月,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隆宗门西侧区域开展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过程完全公开,民众可以通过警戒线观看考古人员的工作,这一开放性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这项历史性发现。
这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御用瓷器残片,还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元代大内皇宫的“真身”终于浮出水面。考古人员在隆宗门以西的土层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隐藏的线索”。通过分析土层的年代,考古学家们逐渐拼凑出这一地区的完整历史信息:最上层是清朝中期铺设的砖块路面和砖砌排水沟;中层则是明朝后期的建筑遗址,包括墙基、门道基址、砖铺地面、砖砌磴墩和早期建筑基槽;最底层则是由夯土和铺砖层形成的建筑基础。
从现场公布的考古照片可以看出,工人们在夯土过程中采用了交替夯实土层和铺设砖块的技术,每一层都精心叠压。夯土呈现出深褐色,粘土成分较高,这表明这些土块是从特定地点精心挑选而来。根据现场考古人员的描述:
“通过分析土层的层级关系和出土的物品,我们可以判断,最早的堆积层就是夯土铺砖层和素土夯筑层。尤其是夯土铺砖层与明代慈宁宫东院的夯土层非常相似,而素土夯筑层中出土的布纹瓦、琉璃瓦、以及黑釉和白釉瓷片,明显显示出元代的风格。按照考古学‘就晚不就早’的原则,我们推测这些堆积层的年代应为元代。”
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元明清历史的专家纷纷前往现场,组成专家组对元代遗址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地区就是元代大内皇宫的一部分遗址,很可能是宫殿的基址。换句话说,这次考古发掘相当于为我们揭示了元代大内皇宫的“真实面貌”,为研究故宫的元代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证据。专家们更进一步指出:“这一发现对紫禁城三代历史(元、明、清)以及北京中轴线的变迁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地依据。”
另外,令人感到巧合的是,2014年8月,考古人员在西华门内南侧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也发现了大量御用瓷器残片。这些瓷器种类繁多,涵盖了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白釉、蓝釉、酱釉、紫釉、以及暗茄皮紫釉等二十多种类型,其中同样包括了元代瓷器。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在朱棣还担任燕王时,元大内皇宫并未完全毁坏。于是,燕王府便建造在了其中一部分。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决定迁都北京。据说,为了保护一部分燕王府的建筑,朱棣命令工匠将紫禁城的中轴线稍微向东移动,并按照南京紫禁城的布局进行设计建造。
如果从空中俯瞰紫禁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整体布局。紫禁城严格遵循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规划理念,同时还融入了八卦的天地理念,使得建筑群在视觉和精神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