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大清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因而他的子嗣也相当庞大。他的公主数量就有21位,其中一位是被收养的固伦纯禧长公主,然而真正长大成年的公主却只有9位,这个数字不到一半。事实上,清朝皇族子女夭折的情况是相对较为普遍的。在这9位长大成人的公主中,7位因朝政需要远嫁蒙古,以巩固“满蒙联姻”的政策,这在满清初期是一项重要的国策。为了大清的安稳,康熙皇帝不得不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们送往蒙古和亲,然而其中有两位公主幸运地未被远嫁蒙古,而是留在了京城。
其中一位是和硕悫靖公主,她是郭贵人郭络罗氏所生,后来下嫁给汉人将领孙思克的儿子孙承宗。康熙此举意在拉拢汉人的心,因此悫靖公主成为了唯一一位下嫁汉人的公主。而另外一位幸运的公主是固伦温宪公主,她是雍正皇帝的同母胞妹,最终下嫁给了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的孙子舜安颜。
固伦温宪公主的命运尤为特殊,她不仅未因朝政需要而远嫁蒙古,而且还在康熙9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中,是唯一一个能够享有婚姻幸福的公主。她能够如此幸运,实在离不开她的“养母”——仁宪皇太后的宠爱。不幸的是,温宪公主的命运过于短暂,她还未能享受婚后的幸福生活便早早去世,年仅20岁,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那么,这位短暂而幸运的固伦温宪公主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呢?我们从她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她的一生来看,能更好地了解她的故事。
固伦温宪公主的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乌雅氏出身并不显赫,她的父亲是包衣护军参领威武,母亲则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儿,原本只是通过内务府选秀进入宫中。刚入宫时,乌雅氏并未得到康熙的宠爱,而是侍奉在孝懿仁皇后身边。直到康熙十七年,乌雅氏19岁时,康熙才开始宠爱她,并使她怀孕,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由于皇宫的规矩,只有有嫔位以上的宫女才能直接抚养皇子,而乌雅氏当时还只是一个宫女,未获封号,因此胤禛被送到孝懿仁皇后的宫中抚养。也正因为如此,胤禛和母亲的关系较为疏远。
不过,乌雅氏的幸运在于,她因胤禛的出生而受到了康熙的宠爱,并迅速被封为德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乌雅氏又相继生下了几个子女。尽管如此,乌雅氏并未能享有稳定的幸福,继而几乎在每次生育后,都会面临许多不幸。比如,她的儿子胤祚在6岁时夭折,而她的第七女、九女也早早夭亡。而在这一连串的生命离世之后,终于迎来了固伦温宪公主的出生,令乌雅氏与康熙都感到格外欣慰。
温宪公主的出生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在她之前的几个女儿纷纷夭折,只有几位公主幸存。康熙与乌雅氏都对这个新生的女儿充满了期待。温宪公主生后,康熙立即展现出父亲般的关爱,尤以她作为乌雅氏唯一幸存的女儿格外宠爱她。而此时,温宪公主的兄长胤禛也已经五岁,能够感受到父皇和母后的喜悦。
虽然温宪公主在宫中受到极大的宠爱,但她并没有在母亲乌雅氏膝下长大。由于乌雅氏生育频繁,无法亲自照料所有的子女,因此温宪公主被送往了康熙的嫡母仁宪皇太后的宫中。仁宪皇太后与温宪公主的关系深厚,从小便如亲生母子般相依为命,康熙也深知嫡母对自己子嗣的关爱,因此也完全尊重她的决定。仁宪皇太后对温宪公主的疼爱甚至表现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温宪公主的饮食标准远高于其他公主,她每天不仅有五斤猪肉,还会特别加上半只鹅、一只鸡。
得到了如此优渥的生活和悉心的教养,温宪公主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她自幼便聪慧好学,在《皇朝文典》一书中,特意提到她的聪明才智,并称赞她“性自悦乎诗书”,这在古代公主的祭文中可谓极为少见。在众多清宫剧中,通常公主的祭文多强调其“贤良淑德”,但温宪公主则被以极高的评价称赞为聪慧且有才华。
然而,尽管温宪公主在家族中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光明的未来,她终究无法逃避命运的无情。18岁时,温宪公主被封为和硕温宪公主,并下嫁给了佟佳氏家族的舜安颜,舜安颜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维的孙子,而佟佳氏家族在朝中极具影响力。温宪公主的婚事得到了家族和父皇、嫡母的共同支持,因此她不仅没有远嫁蒙古,而是嫁入了一个权势显赫的大家族,这使得她的婚姻生活相对安稳,且能够常与家人团聚。
温宪公主的婚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的丈夫舜安颜虽然身世显赫,但家族内的政治立场复杂。舜安颜曾支持皇长子胤褆争储,导致在胤褆失势后,舜安颜被康熙削去了额驸头衔并软禁在家,虽然他最终得以复职。
可惜的是,温宪公主的幸福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她在婚后仅度过了两年便因病去世,年仅20岁。康熙与仁宪皇太后悲痛欲绝,温宪公主的去世无疑是皇室的一大损失。即便如此,温宪公主仍然获得了雍正帝的追封,被追认为固伦公主,这不仅是对她短暂而幸福一生的缅怀,也是对她背后家族的肯定。
温宪公主虽然早逝,但她的短暂一生却充满了幸运和尊贵。作为康熙宠妃乌雅氏的女儿,她从小受到优渥的待遇,得到了仁宪皇太后的宠爱,拥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温宪公主的悲剧是她未能享受长久的婚姻幸福,但她的一生仍旧是皇室公主中少有的幸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