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这句历代朝代歌清晰地勾画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脉络。这个历史阶段即为中国东周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到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止,时长约550年。
东周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为春秋,时间跨度从前770年至前403年“晋国三家分晋”,历时大约三百六七十年;后半段为战国,从前403年持续至前221年,历时约一百八十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分裂和动荡的时期。这段分裂的历史被划分为春秋与战国,是因为当时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形态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我们带着好奇和兴趣,走进这段充满变革与冲突的历史,探索其中的秘密。
“春秋”一词来源于孔子所修订的年体史书《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史官记录各国重大事件的年鉴,按年、季、月、日分门别类地记载。史官将事件记录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年按季节分类。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与整理,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春秋》。“春秋”中的“春”象征着万物的萌发,“秋”象征着万物的衰败。因此,用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显得格外恰当。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周朝的宗室贵族和有功臣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负责守卫王畿,镇守边疆。西周时期,周王朝共分封了400多个诸侯,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土上拥有完全的自治权,行使生杀、征税、赏罚、领军等大权。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为天下共主,诸侯们仍定期朝贡,保持着形式上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流逝,西周逐渐衰弱,成康之治后的周王室实力逐渐下滑,诸侯的权力不断增强,甚至有些大诸侯的力量开始超越周天子。前770年,西戎入侵西周都城镐京,迫使周朝迁都至洛邑,东周时代正式开启。从此,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诸侯国的数量大幅减少,最初的400多个诸侯国减少至约140多个,其中包括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燕国等。
周王室的衰弱有一重要标志事件,那就是前707年的繻葛之战,周天子联合其他诸侯国与郑国作战。郑国虽然是周王室的亲戚,由于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长子,周王室与郑国关系紧密。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竭力扩展疆土,侵占其他诸侯国,最终成为“春秋小霸”,甚至无视周天子的权威。在这场战争中,周桓王亲自指挥的联军被郑国击败,周天子受伤,军队大败。此时,周王室的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国纷纷割据自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地位完全失去。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便是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的共同统治者,却已无法掌控实际的政治权力,反而要依赖诸侯国的庇护。与此同时,许多大国诸侯国借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进行着相互争霸的斗争。
那么,周天子在如此虚弱的情况下,如何还能维持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地位呢?
从社会格局来看,晋国和齐国是两个支柱国家,维护着周天子的权威。晋国的国力强大,源自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拥有中原、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显著。晋国不仅控制着同宗的郑国,还通过外部扩展,压制秦国、打压楚国、遏制齐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尤其是在晋国鼎盛时期,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原区域,周天子的权威得以暂时依托晋国的庇护。
与晋国相对,齐国虽然与中原距离较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战略位置,能够有效地守卫海滨。齐国早期便与周王室保持姻亲关系,使其在春秋时期成为尊王攘夷的重要力量之一。齐桓公则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他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促进了齐国的崛起。然而,随着齐桓公去世,齐国逐渐陷入衰退,且远离中原,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影响力。
进入战国时期,春秋时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晋国由于权力下放,晋国的六卿最终在春秋末期把控了国家政权,并分裂成韩、赵、魏三国。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了“三晋”诸侯的地位,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对公卿篡权行为的间接承认,从而导致周王朝的解体,战国时代随之开启。
与此同时,类似晋国的权力分裂现象也出现在齐国,前386年,田氏通过积累权力,最终取代姜氏,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春秋时期,尽管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但它们表面上仍以“尊崇周天子”为名,保持一定的传统秩序。这一点在当时的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敌国君主的战车如果被追上,交战双方往往会先行君臣礼,认可对方为“君子”,并不直接加害于战俘。这些细节,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充满了礼仪和规范,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些传统的礼乐秩序逐渐崩解。
到了战国时期,传统的周天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实权,新的政治力量逐渐崛起。土地私有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原本以集体劳动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渐瓦解,随着铁器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幅提升,小农经济得以发展。土地的私有化催生了新的地主阶级,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开始挑战周王朝的既有秩序。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争霸的加剧,战争规模和烈度不断上升。尤其是晋国的分裂、秦楚两国的崛起,使得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混战状态。战争常常动员几十万士兵,惨烈的战斗屡见不鲜。最终,秦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吞并,逐渐统一了六国,完成了历史的终极变革。
战国时期的这一切变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也是政治与经济基础深刻变革的结果。生产关系的变动,使得原有的贵族制度逐渐崩溃,新的地主阶级取而代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周天子则成为了历史的象征,直到秦国的吞并,才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山依旧在,然而昔日的风云人物早已不复存在,春秋与战国的纷争也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