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早年由于其面貌奇特且不符合常人标准,甚至被生母吕苦桃送往般若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直至十二岁才得以回归父母的怀抱。虽然杨坚在成年后步入仕途,逐渐成就了显赫的地位,最终继承了北周静帝的禅让,开创了隋朝的基业。但他童年缺乏父母的陪伴,这一缺失在其日后的治国与个人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随着年岁渐长,杨坚变得多疑,杀戮不断,甚至废除长子,立幼子继位,致使隋朝这个统一的大帝国迅速灭亡。虽然我们无法简单地将杨坚晚年的暴虐与其早年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关联,但这无疑突显了亲生父母在儿童心理成长与性格养成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0年,在湖南某地发生了一起让人深感唏嘘的事件。一位四十多岁的母亲跪倒在自己十三岁女儿家门口,恳求与女儿相认。这一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位母亲当年因贫困将女儿送给他人抚养,十三年过去后,她再度与女儿的养父母相对峙。如今,养父母相继去世,这位母亲想要弥补过往的愧疚,可是却遭遇了养父母亲戚的强烈反对,甚至被禁止与女儿见面。那么,究竟是为何导致了这场母女间断裂的亲情重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通过记者的镜头,来回顾这段复杂且难以解开的亲子关系。
母亲王慧在面对记者时显得有些不情愿地讲述了十三年前的往事。十三年前,王慧的女儿童童刚出生不久,丈夫便通过中介将她送走。这种“送走”是指将婴儿交给一个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这类事情在当地并不鲜见。虽然大部分母亲像王慧一样并不愿意,然而,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现实困境迫使她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王慧的第三个孩子——童童,在出生时已经面临着父亲的反感和失望。由于前两个孩子都是女孩,丈夫对这次再得女儿不耐烦,甚至坚持要将这个刚出生两天的婴儿送人。尽管王慧内心不忍,但她深知家庭困境的沉重,再加上刚刚分娩,力气不足与丈夫抗争,最终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刚出生的女儿被带走,连个乳名都未能起。
然而,尽管如此,王慧并未完全断绝对女儿的牵挂。她透露,虽然自己和童童失去了任何联系,但她始终在心里挂念着这个亲生的孩子,甚至还为童童建立了一个银行账户,存了一些钱,密码就是童童的生日。得知养父母相继去世后,王慧内心充满了愧疚,决定联系女儿,弥补这十三年来的亏欠。于是,她通过丈夫从当年的中介那里获得了童童养父母的信息,得知了她的成长情况。
童童的现任监护人,是她养母的弟弟,童童的舅舅李梵。在李梵的讲述中,童童的养父母周氏夫妇对她视若己出,尤其是因为周氏夫妇曾失去过一个儿子,童童的到来填补了他们的情感空白。周氏夫妇不富裕,但一直尽心照料童童,直至两人去世后,留给了童童一套住宅和一处门市房,约值百万。因此,李梵强烈反对让王慧接回童童,她认为王慧一家此举与其对女儿的爱无关,而是为了争夺这笔遗产。李梵提到,在过去的十三年里,王慧从未表示过想要与童童相认,如今在得知她继承了这笔财产后才有所动作,动机显然不纯。
王慧对此辩称,当年送走童童时自己感到愧疚,且一直没有打扰过她的生活,怕影响她的成长。然而,面对记者的追问,她无法解释为何在两年前养父母去世时没有立即联系童童,而是等到现在才提出认亲要求。王慧表示是考虑到童童当时年纪太小,担心这种突然的冲击会给她带来心理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王慧的丈夫,童童的亲生父亲,则始终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他只表态愿意把童童接回家抚养。显然,他对当年将童童送走的决定感到深深的愧疚,不愿面对记者的提问。记者在与李梵的交流中,得知李梵强烈怀疑王慧夫妇的动机,并坚决不允许她们与童童单独见面。
李梵的坚持,让记者意识到,这场母女关系的复苏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她认为,童童的养父母是她成长的坚实依靠,虽然他们已经去世,但她的生活依旧稳定且充满爱。李梵坚信,尽管王慧声称是为了修复与女儿的关系,但她更多的是为了争夺财产。李梵甚至提到,周氏夫妇的门市房未来可能会动迁,增值的潜力极大,王慧夫妇的意图或许不仅仅是出于亲情。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王慧的其他两个女儿,童童的姐姐们,对于母亲王慧的感情并不全然否定。大女儿目前在北京读研究生,她表示,王慧这些年确实非常挂念童童,家里许多物品都是她为童童准备的。她认为,既然双方都希望童童能够健康成长,那么最终的分歧可以通过冷静商量解决,而不必因此撕裂亲情。
经过多次调解,最终王慧夫妇与李梵夫妇达成一致:李梵夫妇同意暂时以亲戚的身份与童童接触,待感情基础逐渐建立后,才考虑是否向童童透露真相。此外,双方一致同意,养父母留下的两套房产仍归童童所有,而王慧夫妇也愿意分担部分债务。
尽管如此,这场关于亲情与财产的较量仍未完全结束。王慧夫妇是否能够真正履行他们的承诺,仍然值得观察,而童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的家庭关系,也将是未来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