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对武则天的深爱几乎成为了历史上的共识。
他还在担任太子时,便与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发展出了深厚的感情。等他登基为皇帝后,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亲自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中,册封她为皇后,同时还立武则天的儿子为太子。从那时起,李治的后宫中便没有其他有名分的妃子,他后期所有的子嗣都是武则天所生。
更重要的是,李治赋予了武则天极大的权力,与她一同“二圣临朝”,共治天下。对于一位皇帝来说,给予权力和尊荣,是表达爱意最直接、最实际的方式。
那么,武则天对李治的感情又如何呢?
由于历史资料的有限,我们通常只能从史书里看到皇帝对后妃的爱恋,而后妃对皇帝的情感则鲜有记载。但武则天不同,她后来成为女皇,留下了大量详细的史料,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窥探她对李治是否怀有深情。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件小事,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武则天对李治夫妻间的真情。
李治晚年时,深受头风病折磨,疼痛难忍,视力也日渐模糊。御医们已用尽常规疗法,却无力缓解他的病痛。某日,李治召来一位名医秦鸣鹤,后者提出一个冒险的治疗方法——在李治头上扎针放血。
李治尚未答应,屏风后的武则天便焦急地斥责秦鸣鹤:“这人该斩!天子的头上岂能流血!”
李治却安慰她道:“朕实在疼痛难忍,姑且一试。”
针扎后,李治惊喜地说:“朕的眼睛竟能看见了!”
武则天大喜,亲自背了整整一百匹绸缎,前往感谢秦鸣鹤。
除了《资治通鉴》之外,这件事还见于唐代文学家胡璩所著的《谭宾录》。不过,《资治通鉴》额外加了一段评价,称武则天“幸灾乐祸,暗中阻止医术,不愿李治痊愈”。
对此,我持不同意见。
以唐代人的观念来看,秦鸣鹤的方法极其冒险,一旦出错,极可能丧命皇帝,武则天出于保护李治的考虑而阻止,实属合情合理。史料中对秦鸣鹤医术的赞誉,也说明其治疗确实有效。若武则天真不愿李治康复,理应放任秦鸣鹤冒险,甚至让他“扎”出危险来。反而在李治病情得到缓解后,她满心欢喜,亲自背负沉重的绸缎表达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发生在李治驾崩不久之前。彼时武则天已年逾六旬,亲自背负这般重物,绝非儿戏,显示了她内心真挚的感谢和情感。
秦鸣鹤的治疗仅带来了短暂的回光返照,李治很快便离世。
随后的一系列事件,我们皆知:武则天开始着手夺权,先废太子李显,立小儿子李旦为帝,实则将其变为傀儡。她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为未来称帝铺路。
然而,在这百忙之中,武则天却亲自为李治撰写哀册文。
这些哀册通常是由文采出众的大臣代写,新帝审核即可完成,如她自己的哀册便是由大才子崔融撰写。
但武则天作为一位比一般新帝更为忙碌的太后,竟亲自执笔,并且文字饱含真情。
摘录其中几句,便能感受到她的哀伤与痛惜:
“念兹孤幼,哽咽荒襟,肠与肝而共断,忧与痛而相寻。顾慕丹楹,回环紫掖,抚眇嗣而伤今,想宸颜而恸昔……悲千罔极之悲,痛万终天之痛。”
这在唐朝的哀册文中极为罕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
李治的谥号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但根据文风和内容,基本被认为是武则天亲自操刀。她完全没必要亲自处理这些繁琐事务,这无疑体现了他们33年夫妻情深。
武则天还在李治的陵墓前立碑。历代帝王陵墓通常不立神道碑,但她打破这一传统,在乾陵竖立碑文,彰显李治的丰功伟绩。
许多史学家认为,为帝陵立碑是武则天的创新。唐关中十八陵中,唯有乾陵和其仿制的定陵立碑。
这块碑文《述圣纪》长达8000字,同样是武则天亲自撰写。
值得注意的是,这又是一件没必要的举动。后来武则天称帝为自己的父母立碑,却将碑文撰写任务交由李峤和侄子李三思。她亲自操刀为李治立碑写文,显然是基于夫妻感情。
此外,唐朝有为先帝建庙祈福的惯例,李治的庙宇自然由武则天主持建造,而非其子李显或李旦。
她还做了一件相当罕见的事——亲自题写庙宇匾额。几乎没有皇帝为先帝庙亲自题匾的记录。此匾额与她为母亲崇福寺题写的匾额并列,是唯一两次亲自题写的匾额。
武则天对李治的祭祀极为用心。按照唐朝礼制,帝陵通常在朔望和重要节日祭祀,但她将祭祀频率提高到每日朝晡奠祭,巡陵次数也由传统的春秋仲月增加至四季节令及忌日、诞辰。
古人信奉“事死如事生”,武则天如此安排,显然是希望李治在去世后享受更加尊崇的待遇。
当武则天称帝后,在是否将皇位传给武家子孙或李家子孙之间犹豫时,大臣们劝她传位李家子孙时,特意提到了祭祀的问题,强调如果传给武家子孙,李治的庙号高宗将无法得到血食(祭祀供养)。
武则天听后沉默无语,可见在大臣眼中,她对李治仍有夫妻之情。
毕竟,古人最看重的是身后的香火;若连别人身后的香火都挂念,必定表示那个人对自己意义重大。
若武则天对李治无情,听到这种话非但无动于衷,反而可能生出逆反心理。
武则天临终遗诏要求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她担心自己当过皇帝、屠杀李家宗室,死后遭清算而无法保全陵墓所致,但此说不甚合理。
毕竟她是李显和李旦的母亲,李家前排宗室已被清除殆尽,日后皇位基本由武后后代继承,谁会去清算自己的祖先?
况且她退位后,李显是依据武则天的传位诏书继位,清算她就等于否认了皇权的合法性。
因此,武则天要求合葬更像是基于夫妻之情。
另一方面,武则天虽然退位,但她仍具备称帝的身份。理论上,她去世后是否独立葬于皇陵、是否拥有帝号,都是问题。
她却在遗诏中要求去除帝号,称自己为“则天大圣皇后”,并祔庙归陵,免去了儿子李显的诸多纠结与烦恼。
一生坚强的女皇,最终甘愿以李治皇后的身份自居。
武则天为李治所做的一切,若换成一位男皇帝为皇后所为,后人必定认为这是真爱无疑。
由此看来,武则天对李治至少怀有夫妻之情。
但这丝情感并未阻止她篡夺李家的江山,杀害李治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晚年养男宠。
只能说,她对李治有情,因为他们共同度过了33年的风雨历程。没有李治,便没有后来权倾天下的武则天。
对这样一个人,要完全无情,实属不易。
不过这份感情始终置于权力之后。
这并不令人奇怪。
如果是一位男皇帝,虽对某个妃子真爱,却为权力不惜牺牲她,爱恋与宫廷的繁华并不矛盾。
这是人性的常态,鲜有皇帝能把爱情置于江山野心之上。
武则天的行为,只是表明她是一位“正常”的皇帝罢了。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