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沙俄被誉为“欧洲的宪兵”,这一称号源于他们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对严酷寒冷天气的利用,尤其是在与拿破仑的对抗中展现出的非凡耐性与实力。那时,沙俄成功抵挡住了法皇拿破仑试图统一欧洲的雄心,欧洲各国纷纷为沙俄的胜利欢呼,认为他们拯救了许多小国。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尊奉为“神圣王”和“欧洲的救世主”,其威望高得几乎无人可及。
然而,这种盛誉并没有持续太久。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人。因此,按照正常的继承法,原本该由他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接任。然而,康斯坦丁大公对王位并不感兴趣,于是他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尼古拉一世。1825年,尼古拉一世加冕成为沙皇,开始了他的为期30年的统治。谁能料到,正是在他统治期间,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迎来了第一次严重的危机。
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的俄土战争持续了200多年,战争的核心在于争夺黑海的主导权及其周边的领土。过去,奥斯曼土耳其在黑海周围几乎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直到沙俄开始向亚速海挺进,并逐渐挑战土耳其的霸主地位。1783年,沙俄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成功吞并克里米亚,正式迈出了争夺黑海霸权的第一步。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正处于衰退阶段,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的航海路线使得他们的地理位置不再是欧亚贸易的关键节点,导致过路费收入大幅减少。相反,沙俄逐渐向巴尔干半岛和外高加索地区扩展势力,给奥斯曼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尼古拉一世继位仅两年,沙俄便迎来了第八次俄土战争,最终沙俄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成功夺得了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和明格列利亚等地。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后,尼古拉一世心生雄心,计划进一步向奥斯曼土耳其的心脏地带发起挑战,甚至有意吞并君士坦丁堡,彻底摧毁奥斯曼土耳其的海上霸主地位。如果不直接征服土耳其,至少要确保自己成为黑海的主宰。
于是,1853年,沙俄挑起了克里米亚战争,又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若只是单纯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沙俄凭借当时的实力本可以轻松取胜,毕竟他们曾是“欧洲宪兵”。然而,事与愿违,英法联军和撒丁王国的介入让局势变得极为复杂。沙俄本打算拉上奥地利和普鲁士联手,但两国并未出手支持,反而对沙俄施加了巨大压力。结果,沙俄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败给了联军,克里米亚半岛成为联军的战场,沙俄损失了数十万兵员,局势几乎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如果不是法皇拿破仑三世在后来的分赃会议上为沙俄争取了一些利益,沙俄甚至可能失去克里米亚。
面对这场惨败,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最终在1855年选择了自尽。这一举动显然预示着沙俄的灭顶之灾已经不可避免,尼古拉一世似乎把责任推给了继任者,逃避了自己造成的国家危机。
继尼古拉一世之后,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他意识到如果继续战争,沙俄很可能彻底崩溃。因此,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果断选择与各国和谈,并迅速签订停战协议。作为战败方,沙俄不得不割地赔款,但亚历山大二世的主要目标是尽快使列强撤兵,避免国内危机进一步加剧。幸运的是,英法等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后,最终同意撤军,沙俄得以暂时喘息。
然而,战争带来的深重创伤并未平息。沙俄的经济几近崩溃,国内90%以上的农民仍然是农奴,而他们的生活却愈发艰难,社会动荡不断加剧。如果无法找到解决办法,沙俄必将面临更严重的内乱。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若要拯救沙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奴制问题,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于是,他在1861年开始了农业改革,承诺给予农奴自由,并允许他们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获得自主权,虽然这些农奴需要承担长时间的高利贷,但改革总算让农奴们暂时获得了些许改善。
这场改革为沙俄带来了短暂的平静,并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也避免了内乱的全面爆发。可以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罗曼诺夫王朝,延缓了沙俄的灭亡。
但即便如此,沙俄仍然未能摆脱内部的种种危机。亚历山大二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为了避免战争,几乎将所有精力集中在东方,除了第十次俄土战争,几乎没有参与任何重大战争。他因而被誉为“和平缔造者”。然而,和平并没有改变沙俄的内政困境。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后,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继位。尼古拉二世继位后,继续维持沙俄的外交战略,并推动了一系列扩张行动,其中包括通过《中俄密约》获得对东北的控制,这一决定最终引发了与日本的冲突。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沙俄惨败告终,不仅失去了东北,还失去了库页岛南部。沙俄的国内危机进一步加剧,1911年,尼古拉二世因受压力撤掉了改革派首相斯托雷平,导致沙俄的改革进程陷入停滞。最终,尼古拉二世的错误决策使得沙俄未能抓住恢复的机会,最终被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导致了国家的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