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期间,一则广为流传的传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据说,周总理在会议上主动向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伸出手,而杜勒斯则冷漠地拒绝了这次握手。有媒体甚至生动地描述,当周总理伸出手时,杜勒斯翻了翻白眼,脸上露出一副傲慢的表情,勉强与周总理握了手后,还拿出手帕擦拭自己的手。这一故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也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事实上,这一事件并没有发生过。
在那次日内瓦会议中,周总理的翻译李越然一直在周围陪伴。事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周恩来身边参加会议,曾多次在走廊和休息室与杜勒斯擦肩而过,每次相遇时,周总理总是神情庄重、和蔼可亲,气度非凡。而与杜勒斯的每次交锋,杜勒斯总是面色苍白、严峻,眼神冷冽,走近时目不斜视,仿佛眼前是片无人的荒野。他身上总透着一种不自在的僵硬,显得十分别扭,外人看了不禁觉得有些可笑,像个心胸狭窄的女人。” 李越然明确指出,所谓的“杜勒斯拒绝与周总理握手”从未发生过,周总理在当时的情况下绝不会主动伸出手去。
此外,同样参与会议的王炳南也在回忆录中提到,自己全程陪伴在周总理身旁,周总理的言行一贯谨慎、严谨。他指出,杜勒斯作为反共的激进人物,周总理从未有意主动与其握手的打算。
那么,这个传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事实是,这个故事并非毫无根据。会议期间,英国代表团团长艾登曾希望缓解双方的紧张氛围,于是向周总理询问,是否愿意主动与杜勒斯握手。如果周总理愿意,他再去征询杜勒斯的意见。周总理考虑到大局,表示如果杜勒斯没有异议,他愿意与对方握手。然而,当艾登去向杜勒斯询问时,遭遇了拒绝。杜勒斯明确表示,美国代表团的任何成员都不得与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于是,周总理自然也就没有再去主动与杜勒斯握手。
这一幕可能在会议期间传开后,被人们曲解成了“周总理主动伸手,杜勒斯视而不见”的版本。其实,美国合众社当时就曾报道过这一情况:“在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从未与他直接交谈。在六天的会议中,杜勒斯故意避免与周恩来有任何接触,在19国亚洲和平会议上,也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甚至完全回避了与中国代表的互动。”由此可见,杜勒斯当时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拒绝与任何中国代表进行交流。
中国向来强调平等和尊重,讲究“有来有往”。面对杜勒斯这种傲慢的态度,周总理自然不会主动去迎合对方,这种态度也与时下流行的某句名言不谋而合:“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据说,周总理后来曾在中国代表团中明确规定:第一,不主动与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握手,必须礼尚往来。此规定一出台,立刻体现出中美双方态度的差异。
至于杜勒斯和周总理之间的那场“虚构”握手,原来不过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放大冲突而添油加醋的结果。经过多次的渲染与传播,最终这个虚假故事被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连一些国家的总统都信以为真。就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例,他特地在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总理握手,以此表示美国对过去不友好态度的歉意。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媒体如何将无根据的事件夸大和歪曲,而真实的故事往往在纷繁复杂的叙述中逐渐失去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