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涌现了许多英勇的部队,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川军,有句俗话道:“无川不成军”,可见川军的勇猛不凡,深得民众敬仰。然而,除了川军,粤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同样值得铭记。粤军为保卫国家,屡次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那段历史岁月里,“粤地户户挂白绫”的景象,正是对粤军英勇与牺牲的真实写照。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迅速崛起,然而,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野心勃勃的日本不满足于国内发展,欲通过侵略扩展其疆域,觊觎着中国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那时的中国尚显落后,日本看到这片土地的潜力,决心将之纳入囊中。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意图的日益明确,1931年,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导致东三省陷入日军掌控。虽然东北军被迫撤离,但日军并没有满足,他们的目标依然锁定了上海。随后的“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粤军第19路军成为了抗击日军的坚强屏障。尽管日军部署了近十万兵力,粤军仅有三万人,而上海又没有天险作为依托,战局看似异常艰难。但粤军将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的口号就是“抗日,广东人第一个上!”
在蒋光鼐总指挥和蔡廷锴军长的带领下,粤军凭借过硬的战斗力与坚定的意志,在一场场激烈的冲突中,将日军的四次总攻悉数击退。即使日军不惜增派援军,甚至更换指挥官,粤军依然顽强抵抗,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拿下上海,日军动用了两艘航母和大量舰艇对粤军进行围攻,然而,这场激战竟然持续了一个月,粤军始终未曾屈服。
这场拉锯战,最终迫使日本不得不放下武器,开始与中国进行谈判,为后来的五年喘息时间争取了宝贵的机会。而粤军的英勇与坚韧,不仅令日军敬畏,也让世人对他们的战斗精神肃然起敬。
然而,五年后的全面战争爆发后,粤军再次上阵。尽管上海的防守任务依旧艰巨,战斗的难度比五年前更为复杂,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片广阔的平原上,粤军几乎无法抵挡日军源源不断的进攻。即便如此,粤军依旧顽强战斗,至死不退。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粤军的损失极为惨重,很多部队的团在短短一天内几乎全军覆没。但面对日军的进攻,粤军的将士们依旧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誓死守卫上海。
随后,日军三路并进欲攻下南京,而粤军再次迅速投入南京保卫战。尽管已连续作战数月,战力明显下降,粤军依然全力抵抗,顶住了日军海陆协同进攻的压力,坚守了七天,最终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退。这一系列的英勇表现,展现了粤军的顽强战斗精神。
在随后的抗日战斗中,粤军几乎总是走在最前线,是唯一敢于与日军正面交锋并突破敌防的部队。无论是在武汉会战中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还是在其他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粤军始终没有后退半步。即使他们知道前方的路充满死亡与血腥,粤军战士的心中唯有一个信念——死守阵地,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期间,粤军的参战人数大约为92万,而最终能活着返回家乡的却不足三千人,且这些幸存者中并没有一位能够领取军功章。无数粤军将士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而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都在为自己失去的亲人挂上了白绫,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粤军62军随同盟军赴海外接管日本的投降。这一时刻,虽然是战争结束的象征,却也为那些在战场上永远离开的人们带来了慰藉。
当年,日本图谋进攻上海时,粤军并未因上海无险可守而选择放弃。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所有中国领土都属于中华民族,粤军是第一个挺身而出,誓死捍卫的队伍。即使在装备和人数都严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粤军依然奋勇作战,最终为国家争取了五年的喘息时间。粤军的英勇,是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牺牲换来的,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民族抗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