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一旦情绪冲动,做事就完全不考虑后果,他们干过之后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进而陷入深深的懊悔与恐惧中。司马昭便是这样的人,他在街头刺杀皇帝曹髦的举动,直到清醒后都令他后悔不已。这件事让他深感焦虑,始终未能摆脱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弑君门”事件发生后,司马昭的政治生涯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为自己或司马家清白了。这是因为,他的行为实在过于丧心病狂,连一点点道德底线都没有留下。换句话说,司马家再想以某种相对体面的方式接管曹魏政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昭最终决定,要为自己和家族“洗白”,只有一条路——立下无上的功劳,创造可以抹去罪行的大功绩,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弥补。那时,唯一可供选择的目标便是蜀汉和东吴两国。从历史上看,曹魏与东吴多有过接触,曹魏对东吴拥有显著的心理优势。自曹操时代以来,曹魏的将领便经常通过打击东吴积累战功,频繁刷新记录,战绩颇丰。然而,东吴的地理范围广阔,势力也较强,因此,如果灭东吴,所需要的资源和投入也会相应增加。相比之下,蜀汉虽然实力较弱,但更为容易突破。曹魏从曹操撤军后,便一直未能成功攻占蜀地,反而被丞相姜维等人多次挑衅,形势颇为棘手。
经过权衡,司马昭决定,先向蜀汉发动进攻,因此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二士争蜀”之局。
实际上,司马昭原本不打算优先选择蜀汉作为进攻目标。因为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的精神和意志早已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蜀汉仿佛是那种打不死的小强,根本难以轻易摧毁。而且,想要攻灭蜀汉,就必须越过那八百里秦川这条险恶的“魔鬼赛道”,那可是极为困难的任务。即使曹操在汉中之战后撤退,曹魏三十多年来,除了曹真、曹爽象征性地发动过几次对蜀的进攻外,基本上都在蜀汉的攻势下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司马昭自然会从父亲司马懿那里听到不少关于蜀汉难以攻克的声音。
然而,司马昭之所以非得攻灭蜀汉,还是有其深层原因。首先,他个人因弑君事件的严重性,若不制造一场艰巨的战役,他的罪行难以得到弥补。其次,曹魏与蜀汉的政治冲突更为尖锐,蜀汉一直在公开挑战曹魏的合法性,这种政权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战胜蜀汉来彻底解决。而东吴相对来说更多的是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若灭东吴,既不痛也不痒,反倒没有足够的政治意义。而第三,蜀汉自己犯了战略上的失误,给了司马昭可趁之机。
蜀汉的破绽出现在姜维的“敛兵聚谷”计划后。姜维因最后一次出征不利,带着三万蜀军驻扎在沓中,而这让汉中的防线变得异常薄弱。再加上蜀汉丧失了对川中要塞的控制,姜维心太大,打算以“空城计”来诱使魏军进攻,殊不知此时魏军正蠢蠢欲动。而且,姜维与汉中之间山脉相隔,支援困难,魏军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突袭。司马昭明白,这一切只要抓住姜维与汉中的裂缝,战斗便十拿九稳。
因此,司马昭迅速决定发动战争。魏军计划通过两条战线,快速夺取蜀汉的要害区域。战前的情报显示,姜维驻军三万,而成都的防守力量不过四万,整个蜀汉的军力不足十万,形势非常不利。更重要的是,姜维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并未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他不仅没有回防,还将三万大军留在了前线,任凭局势发展。
司马昭知道,只有把姜维的三万大军与汉中的防线彻底割裂开来,才能一举摧毁蜀汉的抵抗力量。魏军在多个战场上展开进攻,尽管蜀汉一度尝试集结力量进行反击,但由于姜维的错判与迟疑,局势逐渐恶化,最终蜀汉在几乎没有反应的情况下被魏军击败。
最终,钟会和邓艾的联合进攻让蜀汉彻底崩溃。钟会和邓艾之间的争功与内斗,进一步加剧了蜀汉的灭亡。这场历史性的战争背后,不仅仅是权力的角逐,更是每个参与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和策略,去打破历史的枷锁,创造出自己的传奇。
在这些政治斗争背后,姜维、钟会、邓艾三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动机与战略。姜维虽然表面忠诚,却未能及时挽救国家危机,钟会虽然才智过人,却因雄心过于膨胀最终走上了背叛的道路,而邓艾则是典型的“为功名不择手段”之人,他们的决策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更是为了权力与地位的追求。
在这场“二士争蜀”的历史大戏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阴谋与算计,而最终的结果则证明了那句古老的格言——“时势造英雄”。
上一篇:清代的四大活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