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名将之中,竟然有一位是韩国人?而且还被誉为“亚洲第一战神”?这到底是我们中华名将无力出刀,还是韩国确实出了英雄?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是万历年间朝鲜战争时期的李舜臣将军。他作为朝鲜族人,在韩国被奉为英雄,几乎被神化,因此才获得“亚洲第一战神”这样响亮的称号。这种称号让日本和中国都觉得画面美得不真实,甚至有些难以直视。
那么,李舜臣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被称为“亚洲第一战神”,到底是否名副其实?
其实,韩国之所以把李舜臣捧得那么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历史上的名将太少,几乎只能从中挑出一个“最佳”的代表。以李舜臣参与的万历朝鲜战争为例,这场战争中,所有参战方都在拼命战斗,唯独韩国军队是被打得最惨的一方,战绩惨淡,堪称最拉胯。
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了大规模入侵朝鲜,刚一开始,李氏朝鲜的大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北逃。李昖君主甚至弃城逃命,其他守将也纷纷弃守逃亡。
幸好,大明王朝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发动了古代史上著名的抗日援朝,这才让朝鲜民族得以保全,不至于早早亡国。
由于朝鲜军队战斗力极低,这场战争实际上变成了中日两国的较量,李氏朝鲜几乎成了陪衬。由朝鲜将领申砬指挥的骑兵主力甚至被日军全歼。
在如此糟糕的形势下,唯一能够独立率军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朝鲜将领,只有李舜臣。
与其他朝鲜将军不同,李舜臣是水师出身,这让他避免了朝鲜陆军的溃败,得以在海上与日军展开较量。当所有朝鲜将领在陆地上被压制时,李舜臣却在海面上屡次击败日军,切断日军海上补给线,最终赢得了鸣梁海战这场罕见的海战胜利。
或许正是因为这场胜利对韩国来说太过难得,以至于韩国人至今对它念念不忘。
二战后,有人评选过二战时期的世界三大名将,把朱可夫、曼施坦因、麦克阿瑟三人排为前三,因为他们在二战中取得了常胜的战绩。
后来,韩国人模仿这一格式,创造了“东西方三大名将”的说法,把李舜臣与拿破仑、凯撒相提并论。他们声称李舜臣作为远东20世纪前的代表人物,自然能与西方两位军事巨匠齐名。
这种说法相当牵强,但韩国人就喜欢这样虚无缥缈的吹捧,硬是把唯一的民族军事英雄捧成世界级名将。
结果,很多韩国人都坚信,中朝联军战胜日军,全靠李舜臣,根本不承认明朝援军的关键作用。
对此,日本历史学者都表示鄙视,因为日本史料清楚记录是明军击败了他们,中国方面则更是不屑一顾。
然而,韩国这份“蜜汁自信”误导力极强,导致不少人真心认为李舜臣才是这场战争最关键的将领。
仔细分析鸣梁海战的历史背景,会发现韩国人的吹嘘其实水分不少。
鸣梁海战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并不像韩国人吹嘘得那样神乎其神,它只是一场普通的胜仗。
韩国人认为这场战役有效切断了日军补给,导致丰臣秀吉军队粮草断绝、兵力受限,日本因此未能彻底征服朝鲜半岛。
然而事实上,鸣梁海战之前,战争的走向已经基本明朗。
第一次冲突时的平壤战役、碧蹄馆战役,以及第二次冲突时期的蔚山战役,日本将领加藤清正、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等人接连失败,明军已占据压倒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丰臣秀吉军队是否断补,已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即使鸣梁海战后,李氏朝鲜军队在陆地上仍未能有显著表现,明军依然是中朝联军的主力。
整体来看,万历朝鲜战争中,中军战力强于日军,日军又强于朝鲜军,这个格局自始至终未变。
就算是海战,真正最终击败日军水师的,是鸣梁海战之后的露梁海战,明朝水师主导了该战,主帅是明将陈璘。
因此,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鸣梁海战在整个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地位有限,影响并不深远,打击敌军效果也有限。
从军事地位上看,李舜臣远远不及同期的明朝名将李如松、麻贵等人。
如果李舜臣也能称为世界级名将,那么这场战争中的明军将领不都该被称为宇宙级名将了吗?
当然,李舜臣指挥的鸣梁海战确实有其独特价值——它验证了龟甲船的实战效果。
在风帆战舰盛行的时代,海战本就罕见,而李舜臣采用的全封闭龟甲船相当少见。
从这点来说,他的战术创新值得肯定。虽然不算世界级名将,但绝非庸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将领。
虽然韩国人吹得有点过头了,但我们依然应该尊重这位曾与中国军队紧密合作的外国将领。
军事是务实的领域,没有战绩的吹嘘毫无意义,真正的成绩才有分量。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务实,做事从实际出发,不像韩国人那样爱自吹自擂。
事实上,韩国人自己也明白历史真相,他们之所以如此虚荣,根本原因还是文化自卑心理作祟。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韩国吹牛自吹自擂。
要论全世界最会吹牛的国家,韩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诸如“孔子是韩国人”“端午节是韩国人发明”等荒诞言论早已令人瞠目结舌,李舜臣被吹捧不过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缩影。
韩国之所以狂热吹嘘,根本原因在于历史浅薄,文化自卑深重。
一个人失败多了,必然自卑,一个国家亦然。
他们太自卑了,于是需要找“遮羞布”,李舜臣便成了这面“遮羞布”。
历史上,朝鲜族作为半岛民族,一直被周边强权左右,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之间。
汉代时,朝鲜半岛被汉朝设郡,唐代时高句丽、百济被唐朝灭亡。
明代若非明朝援助,朝鲜恐怕早就不属于朝鲜族了。元朝和清朝崛起时,朝鲜也被迫成为藩属。
在文化上,韩国文化基本是中华文化的模仿,军事政治上,韩国始终处于弱势,历史上没有多少辉煌。
即便是同样偏安一隅的日本,至少能以镰仓幕府抗蒙古入侵的历史自豪,韩国古代史中鲜有高光时刻。
更令韩国人难堪的是,近现代历史更为屈辱。
二战前被日本殖民,战后朝鲜半岛被分割为朝鲜和韩国,现代韩国依然被大国牵制,难有真正尊严。
历史的憋屈使得韩国极需“神话”填补空虚历史,寻找心理慰藉。
相比虚幻的檀君神话,李舜臣的故事至少有史料支持。
因此,韩国人把李舜臣捧为战神民族英雄,也不令人意外。其他吹嘘同样是这个心理的体现。
但这种夸大反而贬低了李舜臣这位战绩优秀的将领,让他的形象更像传奇故事,而非实打实的军事家。
若李舜臣在九泉之下,想必不会满意后人给他戴上如此不靠谱的高帽。
万历朝鲜战争本是中朝民族历史上一次紧密合作的典范,然而韩国回顾历史时,只记得吹嘘李舜臣。
李舜臣虽非虚假名将,但绝不配戴“世界级名将”“亚洲第一战神”这类浮夸光环。
这些虚假的光环反而掩盖了他的真实军事贡献,使其成了被遗忘的边缘人物。
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真假自有分晓。无论吹嘘多少,韩国也无法凭空创造辉煌历史。
执迷虚幻历史,只会迷失未来方向。历史教训若不深刻领悟,未来必将迷失。
孔子说:“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应以邻国错误的历史观为鉴,不步其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