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御前侍卫,我们常常会想到他们身手不凡,果断决绝,甚至有些冷酷无情。可是,究竟侍卫这一职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
“御前侍卫”顾名思义,就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侍卫。作为侍卫,要求自然比普通士兵要高出许多。因此,侍卫的武艺必须优于一般士兵。如果武功不够,或是缺乏勇力,是很难被选拔进去的。这对侍卫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
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加强和巩固,作为帝王亲信的侍卫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侍卫制度的建设则变得越来越完备。侍卫的品级被细分为四个等级:
- 一等侍卫,即“头等侍卫”,正三品,共60人;
- 二等侍卫,正四品,共150人;
- 三等侍卫,正五品,共270人;
- 蓝翎侍卫,正六品,共90人。
此外,还有一些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这些侍卫的编制也具有一定特殊性。
那么,侍卫的待遇和权力究竟有多大呢?
其实,侍卫制度最早是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立的,但当时的侍卫制度还不够完善。初期,侍卫只是作为宫廷内的兼职人员,负责侍奉皇帝和随行护卫,且没有固定的职务等级。侍卫们通常来自满蒙王公勋臣和宗室贵族子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侍卫的主要任务是随侍皇帝,并在随军出征时,仍需归属原隶旗籍和牛录之下。初期的侍卫制度基本上是一个随时可以调度的兼职性质,缺乏正式的职级划分。
直到清太宗时期,随着朝廷制度的逐步完善,内大臣这一职务基本确立,侍卫的职能也逐渐明确了。大臣负责统领宫中侍卫,随时待命为皇帝服务。而侍卫的选拔,通常会优先选择来自王公贵族、宗室以及勋臣子弟,类似于成吉思汗时期的怯薛军。虽然当时的侍卫地位较高,但仍无固定的职务等级与人员编制。
到了康熙时期,御前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职务相继设立,但这些职位并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授予。实际上,这些“虚职”虽然名义上并无实际权力,但对于那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而言,这些职务的最大优势便是能够长期接触皇帝,获得更多的宠爱与信任。对于王公大臣来说,这样的职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作为御前侍卫,除了本身的薪俸外,还能享受到各类补贴和恩赏。例如,皇帝或皇后寿辰,或者是随行外出时,侍卫们的赏赐都是相当丰厚的。更重要的是,侍卫们能靠近皇帝,虽然他们的职位看似清高,但升迁的机会却非常丰富。许多侍卫出身的人,最终都能官至卿相,像和珅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在清朝前期,花翎是侍卫专有的标志物,非侍卫身份者不得佩戴。因此,花翎也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例如,施琅平定台湾后,朝廷封他为侯爵,但他却曾因未能获得花翎而请求朝廷批准佩戴。兵部对此却严词拒绝,最后康熙帝由于施琅的战功和忠心,才特许他佩戴花翎。这表明,花翎是极为尊贵的标志,即使是亲王或郡王若没有皇帝的特别恩宠,也无法随意佩戴。
再说到黄马褂,作为明黄的皇帝专用颜色,能够被赏赐黄马褂的官员,几乎是身居高位的特权象征。虽然侍卫们通常因侍奉皇帝而获得黄马褂,但这一荣誉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象征着特殊的政治待遇。
拥有侍卫身份的人,他们的升迁机会远比其他官员更为宽广。在清朝,很多侍卫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将军或宰相的位置,成为一代权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乾隆帝为了增强京畿地区的防卫,曾命令将侍卫派往山西、直隶等沿边地方任职,让他们在基层岗位上获得更好的锻炼,提升实际能力。经过这样的安排,侍卫们不仅能在基层得到历练,还能在朝廷上升职加薪,表现出非凡的军事与政治才能。
此外,侍卫们还可以转任文职,这为他们提供了一条进入政界核心的捷径。通过这种方式,很多侍卫凭借文职职位逐渐积累了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特殊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