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因为劳累过度,导致身体严重不适,最终病倒。刘禅派遣李福前往探望他。李福关切地问道:“丞相百年之后,谁能够承担国家大事?”诸葛亮深思片刻后答道:“吾死之后,能承大事者,蒋公琰最为适宜。”李福紧接着问:“那么蒋琬之后,谁又能够继承大任呢?”诸葛亮继续道:“费文伟(费祎)可继之。”李福还想继续询问后续继任者,但此时诸葛亮已因病去世。
当时,蜀军中,魏延和姜维无疑是最为出色的将领。那么为何诸葛亮没有选择他们作为继承人,而是将大任交给了蒋琬和费祎呢?
一、魏延
魏延,是蜀汉军中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勇猛果敢,才华出众。尽管如此,诸葛亮始终对魏延保持着戒备,甚至不甚喜欢他。魏延的经历颇为传奇,他原是刘表部将韩玄麾下的一员猛将。当刘表去世后,荆州落入曹操之手,魏延在曹操与刘备的角力中,曾多次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在刘备夺取荆南四郡时,魏延亦有重要作用。然而,魏延与刘备并非一见如故,诸葛亮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了警觉。
魏延原本是韩玄的部将,但在关羽夺取荆州后,他因不满韩玄的用人不当,最终投降刘备。他在投降后迅速获得了刘备的赏识,屡立战功。但诸葛亮却对魏延的忠诚心存疑虑。他认为魏延有叛变之心,担心他会危害刘备的基业。因此,尽管魏延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始终未能将他视为信任的继承人。
魏延也曾多次提出北伐战略,甚至提出过“子午谷奇谋”,提议从子午谷偷袭曹魏的长安。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风险极大,不符合蜀汉的实际情况。魏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自己未能尽展所长。最后,诸葛亮在自己健康日益衰弱时,没有选择魏延接管大军,而是将军权交给了自己更为信任的杨仪、费祎和姜维等人,让魏延负责断后。最终,魏延与杨仪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导致马岱奉命杀了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不选魏延继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魏延忠诚度存疑,二是他过于激进的用兵方式,可能会把蜀汉推向险境。在蜀汉国力较弱的情况下,一次失败可能会让国家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
二、姜维
姜维,陇西人,原是曹魏的降将。由于他在曹魏时的出色表现,他的忠诚性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高度重视。姜维投降蜀汉后,得到了诸葛亮的悉心培养,诸葛亮甚至将自己的军事才能传授给他,视其为接班人。姜维在蜀汉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然而,虽然姜维拥有不小的能力,诸葛亮临终时并没有选择他继承大任。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姜维资历尚浅,威望不足,难以获得蜀汉上下的广泛支持。要让姜维顺利接班,势必会面临内部分裂和政权斗争的风险。另一方面,姜维虽有才,但面对曹魏的强大对手司马懿,姜维的力量明显不足。加之蜀汉国力疲弱,诸葛亮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继续北伐没有胜算,姜维也并非适合领导整个国家的时机。
三、蒋琬与费祎
蒋琬和费祎,是蜀汉政坛上两位极具治国才能的文臣,他们的政治能力深得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赞扬他们为“良实”,并且安排刘禅处理大小政事时,始终与他们商量。蒋琬不仅治政有方,而且十分谨慎,得到了诸葛亮的极大依赖。费祎也是一位资深的治国能臣,他以稳重和宽容的性格,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失败后,深知蜀汉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时刻。面对曹魏强大的军事压力,诸葛亮认为继续北伐只会消耗蜀汉的国力,毫无胜算。因此,他决定在自己去世后,让蒋琬和费祎继续掌握蜀汉政权,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为主要任务。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稳重性格,使得诸葛亮认为他们是最适合继承大任的人。
蒋琬和费祎继位后,蜀汉的北伐战略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恢复经济和稳固内部的政策。他们等待时机,等待司马懿的病重,企图在未来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重启北伐,恢复汉室的辉煌。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选择继承人时,充分考虑了各位将领的能力、忠诚度以及个人特质。魏延和姜维虽然在军事上具有出色的才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政治威望和对内斗争的抑制能力,无法胜任接管蜀汉的大任。而蒋琬和费祎,作为文官,具有出色的治国才能,并能够稳固国家的内政,确保蜀汉能够在艰难时刻保持稳定,为未来的复兴积蓄力量。因此,诸葛亮将国家的未来交给了这两位治国能臣,而非军事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