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影视剧中,“一品大员”这一词汇频繁出现。自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历代官吏被划分为九个品级,即所谓的“九品”,其中一品位居等级之首,代表着最高的官职地位。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官制的演变,不同时期的一品官员职务也有所不同。那么,在这些历朝历代中,到底有哪些官职被认定为一品呢?
据杜佑所著《通典》记载,曹魏时期的一品官员主要包括黄钺大将军、三公、以及诸国的王公侯伯子男和大丞相。黄钺大将军是帝王临时赐予的一种权威象征——黄钺,代表着极高的军事统帅权威,著名如曹休便曾获此殊荣,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领袖。那时的三公——司空、司徒和太尉,与大丞相及各路诸侯一道,共同构成了一品官员的高层核心。
晋朝时期,一品官员的划分更加突出爵位,主要包括公爵、诸位从公、开国郡公及县公等,显示出爵位在政治地位上的重要性。相较而言,即使官至大将军也只能算作二品。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阶段,丞相职位并非常设,一旦设立,其地位便属一品。南朝宋、齐两代则将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以及诸位从公列为一品官。
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将九品细分为十八个班次,其中以丞相为首的第十八班地位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和司空,类似后来所称的“正一品”。而“从一品”即第十七班,则包含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
南朝陈基本沿袭了梁朝的官制,但在一品官列中增加了相国这一高于丞相的职位,以及开府仪同三司、巴陵王、汝阴王、尚书令和各郡王等。北方的北魏、北齐政权在官制上与南朝大致相似。北周则将官员分为十八个等级,属于一品的有“正九命”和“九命”,正九命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诸王、国公、柱国大将军和大将军,而九命中则涵盖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及雍州牧等职。
隋朝建立后,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体系更加明确。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诸王、太尉公、司徒公和司空公;从一品则涵盖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及开国县公。唐朝沿袭隋制,正一品官职除了太师、太傅、太保外,还包括太尉、司徒、司空和诸王。从一品则增加了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及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
宋朝官制经过多次改革,但总体上正一品官职多为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和少保。这些职位多为名誉官衔,非长期设立且无具体行政职能。正一品之下的从一品官职包括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国公及光禄大夫等。
相比之下,宋朝北方的金国官制则较为简洁。正一品官职仅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尚书令。从一品官则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都元帅及判大宗正事等职务。元朝官制发生较大调整,正一品只保留太师、太傅、太保及左右丞相一职,从一品则大幅增加,涵盖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宣政院使、宣徽院使、太常礼院使、将作院使、通政院使以及行中书省丞相和平章等官职。
明朝初期,正一品官除了传统的太师、太傅、太保,还包括左右丞相、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左右柱国等,但随后丞相职位被废除。从一品官则涵盖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柱国及平章政事等。明朝最大的官制变动之一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阶段,清朝的官制相较明朝发生了显著变化。正一品官除了保留太师、太傅、太保之外,还增加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及体仁阁、文渊阁、东阁的大学士,同时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兼任地方总督的大学士亦被视为正一品。此外,设立于新疆和内蒙古的伊犁将军、绥远将军也归为正一品。
从一品官员除了继承前朝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传统外,还新增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以及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即著名的“九门提督”和内大臣。同时,加兵部尚书衔的地方总督、提督、八旗都统和驻防将军也列入从一品。由此可见,清朝一品官职的数量相比以往大幅增长,成为封建时代官员等级最高峰。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各朝代能够称为一品的官职种类各有差异。基本上,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位长期稳居正一品,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则多为从一品。其他官职则随时代变迁时兴时衰。特别是在清朝时期,一品官职达到空前数量,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一品大员最为集中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