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周瑜的认识,最初来源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在罗贯中的笔触下,周瑜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物,最终因气愤而死。临终之际,他还愤怒地对天大喊:“既生瑜,何生亮?”这种刻画让他显得性格复杂而悲剧色彩浓厚。
然而,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也是罗贯中杜撰的。那么,真实的周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是否如小说中那般气量狭小?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道:“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才华出众且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绝非小说中所描绘的狭隘形象。
网上曾有一句戏谑的话:在罗贯中的笔下,周瑜大概是被“黑”得最惨的一位历史人物了。这种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不妨看看其他文学作品中对周瑜的描述。
比如有句诗道:“公瑾起江东,偏偏美年少。”周瑜不仅是江东出了名的俊美男子,还因被封为中郎将,江东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周郎”。他出身于显赫的世家大族,堂祖父官至太尉,父亲周异担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挺拔、容貌俊朗,志向远大,气度非凡。
汉灵帝中平元年,孙坚北上镇压黄巾军,将家人留在寿春。年少稳重的孙策在寿春广交名士,吸引了同样抱负远大的周瑜前去投靠。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在寿春相遇,仿佛历史在此刻安排了一场宿命的碰面。然而,史书对此次会面记载寥寥无几,只知道这次相识后,周瑜与孙策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到了中平六年,孙坚再次起兵讨伐董卓。那时周瑜驻守舒县,得知此事后热情邀请孙策携家人到舒县作客,并慷慨地将家中一半房产腾出,用以安顿孙策的家人。当时孙家在士大夫阶层名声并不佳,孙坚以军阀形象著称,性格强硬暴躁,令人颇为反感。
孙策抵达舒县后,在周瑜的引荐下,经常组织士大夫聚会,促进士族间交流。两人还曾“登堂拜母”,结为异姓兄弟。这段从少年时代萌芽的深厚友谊,深藏在周瑜心中,未因孙策后来离开而有所淡化。
兴平二年,孙策为摆脱袁术的压力,主动请命讨伐江东叛军。面对长江这道天然屏障,他一时难以突破。于是孙策想到了少年时的挚友周瑜,托人送上一封书信。因周瑜的叔父正担任丹阳太守,信中内容虽无从知晓,但周瑜收到后,立刻率兵携带粮草和船只前来迎接孙策。
周瑜此举让人颇感意外,因为孙策当时仍处敌对阵营,周瑜的支持几乎等于背叛了家族和阶级。正是凭借周瑜的援助,孙策顺利攻占丹阳,当时孙策麾下队伍已发展至数万人。
孙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打吴郡、会稽郡,已经够了,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吧。”于是周瑜率军返回丹阳。不久,周尚被免职,周瑜便随叔父一同回到寿春。
袁术曾极力想拉拢周瑜,但他不愿归顺袁术。在袁术想任命他为将领时,周瑜只愿做居巢县令,为未来返回江东做准备。
建安三年,周瑜返回江东,同行的还有后来成为名将的鲁肃。孙策听闻周瑜归来,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威中郎将。孙策还为周瑜修建府邸,知道周瑜喜爱音乐,特意配备了一支乐队。
李端在《听筝》中写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周瑜琴艺精湛,连宫女弹琴的一个音差都能察觉。虽然诗中未提及周瑜容貌,但小宫女们为了博得他的回眸,常常故意弹错琴弦,足见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和魅力。
“羡三吴人物,伯符公瑾,年少更雄姿。”江东两位年轻英雄,周瑜追随孙策征战沙场。建安五年,周瑜镇守巴丘。正是在这里,他收到了江东的噩耗:孙策在打猎途中遭刺客所射,面部中箭,终因伤重不治身亡。
拿到讣告的周瑜悲痛欲绝,昔日的别离情景历历在目,谁料转眼便天人永隔。二人曾共绘的宏伟蓝图,也随着孙策的骤逝而破灭。
孙策遇刺时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将江东托付给幼弟孙权,并嘱托张昭等辅佐。朝局不稳,东吴上下心惶惶,周瑜带兵从巴丘赶赴奔丧,并极力支持孙权继承大统。
在周瑜的稳固力量下,东吴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
官渡之战后,曹操坐大北方,意图一统天下。面对曹操要求送质子到许昌的请求,孙权犹豫不决,最终是周瑜站出来坚决反对。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占据荆州,孙权动了联合抗曹的念头。但朝中大臣多劝降曹。此时鲁肃建议召回周瑜,征询其意见。
周瑜坚定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他为孙权详细分析形势,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黄盖紫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描绘得神机妙算,赤壁之战的胜利却离不开周瑜的卓越功绩。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一场火攻成就了周瑜的千古名声,赤壁之战后,他的名字载入史册。
“你看,东风来的正好。伯符,是你在助我吧。曹操退了,不负所托。”周瑜的自信和指挥能力令胜利水到渠成。
建安十五年,周瑜返程江陵途中,病情加重,昏昏沉沉。某天忽然清醒,望着窗外问侍从:“到了哪里?”
侍从答道:“巴丘。”
“巴丘……”周瑜怔住,回忆涌上心头:“讨逆将军去世时,我也在巴丘。”
侍从补充:“这是去江陵的那个巴丘。”
两处虽非同地,却同名为巴丘。周瑜陷入沉思,感叹命运捉弄。孙策逝世时他在巴丘未能见最后一面,如今自己将死,也是在名为巴丘的地方,命运令人唏嘘。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临终时,他上表孙权:“人生有死,休嫌命短,微不足惜,但恨志未展。”并力荐鲁肃继任自己的职务。
周瑜虽然一生短暂,但他才华横溢,成就超群,远胜常人。后来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许多人误将小说中那个形象当作真正的周瑜。
在周瑜墓中发现的墓联写道:“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上联称赞他精通音乐,下联则讽刺他心胸狭窄,可见《三国演义》的影响之深。
然而,罗贯中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倾向,作为文学作品,他在历史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历史记载。
如今看来,罗贯中眼中的周瑜不过是诸葛亮的“对手”,难怪他成了周瑜的“黑粉”,被小说中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