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人人自危的解放战争年代,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无论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儿童,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保家卫国的洪流中,展现出无比的坚韧与勇敢。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几乎所有生活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国人,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英雄,唯独那些软弱的“汉奸”除外。
董存瑞的亲密战友郅顺义曾详细讲述了董存瑞临死前的言行。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战士,董存瑞最后的一句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并不是大家熟悉的“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口号。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那个年代,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回顾董存瑞那短暂而炽热的一生。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诞生于秋意正浓的张家口怀来县。正值“满地黄金”的丰收季节,董家是地道的农民家庭,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父母对这个眉清目秀的儿子疼爱有加。尽管家境清贫,父母还是硬着头皮把董存瑞送进了私塾念书。然而,他只读了一年便因家中粮食短缺,不得不辍学。
面对辍学的现实,董存瑞并没有对父母产生任何怨恨,反而十分理解他们的艰难处境,这份体谅让年迈的父母感到由衷的欣慰。离开学校后,董存瑞并未放弃求知的渴望,反倒因为早早步入社会,学习了许多实用技能,秉持着“技多不压身”的信条,什么都愿意学一点。
1940年,南山堡建立了抗日政权。就在日军铁蹄逼近董存瑞家乡的危急关头,这个本应在田野间嬉戏玩耍的少年,毅然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决心以自己的力量保卫家园。
1942年,年仅13岁的董存瑞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满心欢喜的他蹦蹦跳跳地回家告诉父母这个喜讯,却未曾预料到日军的脚步正一步步逼近村庄。
某日,一位名叫王平的男子造访了董家。王平是南山堡抗日政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区委的领导。他听闻了董存瑞的名声,特地来拜访。二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朋友。王平甚至在董家住下,经常给小董讲述部队中的奇闻轶事。听到有趣的故事时,小董仰头大笑,遇到悲壮的牺牲情节时,又止不住眼泪,一颗颗小泪珠滚落脸颊。
1942年秋日,天空阴沉,乌云压顶。日军的谍报暴露了王平的行踪。当时王平刚开完会,轻快地走向村庄,准备与董存瑞聊聊。途中,他察觉到身旁风吹草动,心头一紧,若无其事地前行,确认了敌军人数后,紧绷的心情瞬间放松,露出难得的笑容。
王平转身高声喝斥道:“都出来吧!是不是因为自己身处小地方,胆怯缩手缩脚,到了我泱泱大国就不习惯了,依旧耍这些贼寇伎俩!”话音未落,敌军已将他团团包围。
王平毫不犹豫地拉开手雷的撞针,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牺牲。王平的死让董存瑞泪眼朦胧,他紧紧握拳,心中虽有愤怒,却没有出口,只默默抹去眼泪。同年,董存瑞加入了民兵,紧握比自己还高一截的枪杆,决心保卫家乡。
1944年,虽然父母没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支持儿子参军,盼望他能早日成家立业,留下一条后路。于是,15岁的董存瑞与18岁的贤惠女子卢长岭结为夫妻。
1945年7月,董存瑞正式加入八路军,奔赴各地参战,无所畏惧。每颗子弹都精准地射入敌军阵地。1947年5月首次攻打隆化时,因经验不足和火力弱,部队伤亡惨重。1948年5月,我军吸取教训,再次集结攻打隆化,短短半个月便将敌军围得水泄不通。
5月25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发起总攻,成功攻下多个敌方据点。次日下午,董存瑞所在部队继续推进,计划攻占隆化中学。过桥时遭遇敌军猛烈火力,敌方在桥上构筑了坚固碉堡,严密布防。
敌军火力密布,轮流扫射,压制我军,许多战友纷纷倒下。董存瑞强忍悲痛,脸色铁青,深知这些战士今后不会再有新的经历,只剩下苦中作乐的回忆。
他主动向连长请缨,要求炸毁碉堡,清除阻碍。连长同意后,董存瑞带领小队悄然接近敌碉堡,成功引爆炸弹,打开防线,令我军乘胜追击。
然而敌军在桥上又设了暗堡,补足火力缺口,继续压制我军。董存瑞再次找到连长,请求执行爆破任务。连长犹豫,董存瑞坚定地说:“连长,隆化还未解放,炸碉堡这活得有人干,我愿意去!”
连长最终同意。董存瑞离去时,将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小白手帕交给指导员,说:“若我牺牲,这便是我最后的党费。”
他用手臂紧夹炸药包,弯腰向前冲锋。在战友掩护下,他灵活变换姿势,匍匐前进,俯冲冲刺。子弹在耳边呼啸,越来越密集。
他让战友藏身掩体,抓住敌人轮流射击的间隙,一跃而下。虽被子弹击中大腿,血流不止,但董存瑞无视伤痛,咬牙坚持跑到桥下准备安放炸药。
桥下空间宽敞,墙面平整,炸药放地面无法摧毁暗堡。连长焦急盯着他。董存瑞硬是用手托起炸药包,拉开引线。
七班班长、董存瑞的好友郅顺义不顾枪林弹雨冲来,大喊:“董存瑞!”但董严肃命令:“卧倒!别过来!”
炸药爆炸,碉堡被夷为废墟。董存瑞直到最后一刻,才真正明白为何像王平这样的大好人,能够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
董存瑞不仅是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更是无数为和平解放牺牲的战士的缩影。无论他临终说了什么,我们都应贴近历史真相,用他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上一篇:从秦岭到湘江,看智造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