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记者何源 宝音 许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乡东窑子村,村边上有一段矮小的不起眼的黄土崖,下面排列着几个黑黢黢的半地下式土洞,有的洞口已被黄土遮住大半,仔细分辨,才勉强能在塌方的洞壁上看出部分草泥砌筑的痕迹。这些土洞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遗址,曾是太原成成中学师生抗日队伍驻扎战斗过的地方。
武川县大青山乡东窑子村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土洞
大青山,阴山山脉中段,平绥铁路沿大青山南麓由东向西经集宁、归绥直抵包头。1938年5月14日,毛主席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肖克等,明确指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拍摄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
突破重重封锁,挺进大青山
1938年秋,八路军120师决定派358旅715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连同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和由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成的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一起挺进绥远敌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李井泉的女儿李力清直到1965年,才第一次听父亲讲起这段往事。
1938年9月,李井泉(戴风镜者)率部进军大青山路上
李力清说:“1965年内蒙古乌兰牧骑演出队到成都演出,请我父亲去看演出,我们才知道他在内蒙古打过仗,当时去大青山叫李支队。他说在挺进大青山时都是晚上行军,过平绥铁路,因为马在过铁路时,马蹄踩铁轨有声音,所以在马蹄上裹布,这样就可以保证马队和战士队伍平安地过去。”
大青山骑兵用过的马鞍
历经月余,跋山涉水,通过日本侵略者的重重封锁,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及总动委会、四支队共2300多人胜利挺进大青山。不久,部队在绥中的面铺窑子与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
大青山支队的电台遗址
李力清回忆,她问父亲当时吃什么,回答说“吃土豆、吃黑豆”。多年以后,又听叔叔伯伯讲起,大青山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少人染上了伤寒,父亲也不幸感染。当时日寇封锁,缺医少药,喝着老乡家里的小米粥,靠他们的悉心照护才得以痊愈。1940年10月25日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过李井泉写的一篇文章《一年余来的大青山游击战争》。文章中提到,大青山根据地的创立有其特殊的意义——晋西北根据地北面之外翼,可与华北尤其是晋西北呼应配合;也是大西北的侧翼,部分钳制和打击敌寇向西北进攻的企图。
李力清这样理解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独特性:“地域很广,但是人很少,牧民也在不断地活动,所以叫‘抗日游击根据地’;它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屏障,也是华北包括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门户;从战略上来讲非常重要,要建立国际通道,它是战略支点、战略辅点;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他们事先还要学习党的民族政策。”
大青山连绵不断
举校抗日,“学生军”们血沃大青山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这里峰峦起伏,山大沟深,逐渐深入大青山脉,道路两侧的村庄和人家也变得愈发稀疏。
在武川县井尔沟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中,立着一座黑色石碑,上面刻着太原成成中学在大青山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录。41个名字,打头的“阎焕景、阎焕曜、阎焕春”三兄弟格外引人注目。1938年、1939年、1942年,三兄弟相继牺牲,最小的18岁,最大的也只有22岁。此后,弟弟阎焕昀成了家里唯一的儿子。晚年时,他为家族写下回忆录,希望后世子孙铭记血脉里流淌的这段家国历史。
太原成成中学在大青山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录纪念碑
阎焕昀的儿子阎文发说:“我父亲给我们家人写的回忆录,包含我们家的渊源从哪里来,你们要去哪里去。老人家最后有句话建议阎氏家族的儿女,只要到了18岁都应该去大青山看一看,最起码要了解自己身上的血从哪里来。”
回忆录中记载,成成中学抗日义勇队成立后,阎焕景任二中队队长,阎焕曜任班长。义勇队改编为抗日游击四支队后,阎焕春任三连指导员。阎文发说,父亲阎焕昀回忆,哥哥焕曜曾回乡告别,默默帮做家务,叮嘱当时只有8岁的阎焕昀照顾好祖母,离家时,一步一回头。
阎文发说:“我父亲的回忆录对三个哥哥都有单独的描述:阎焕春特别活跃,他回到家里大家就笑声不断;阎焕景特别严肃,不苟言笑;阎焕曜特别亲他,带他到太原市的繁华地带,他舍不得吃却给我父亲买小吃。”
阎氏三兄弟的战友给阎家写信告知三人牺牲的消息
1949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阎焕春、阎焕景、阎焕曜山西汾阳县人,咱家现住太原南园子西巷九号,希速来信。此时,阎家人仍抱着一线希望。直到有战友来信说明,家人才得知三兄弟已相继牺牲。1937年10月,“成成中学师生抗日义勇队”成立,举校从军,奔赴抗日战场。到抗战胜利时,这支“学生军”中共有200多位师生为国捐躯,血沃大青山。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土洞之一,部分已经坍塌
穿单衣,住山洞、啃树皮,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雪夜奔袭匪巢缴获战马、拜牧民为师苦练骑射,以“一边打仗一边建,一边行军一边练”的顽强作风,成功牵制日军,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建立北部屏障。
创作于大青山抗日斗争年代的《骑兵歌》
武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宋永强介绍:“在绥中,夜袭陶林县、攻陷乌兰花、伏击蜈蚣坝;在绥西,血战九峰山、夜袭陶思浩、智取石拐镇。到1938年底,开辟了东起灰腾梁,西到包头固阳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地建立后,组建了骑兵部队,创造出一套开展敌后骑兵游击战争的特殊经验。组建各级动委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筹措物资,开展情报、统战工作,配合八路军作战等。”
李力清说,离开大青山40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李井泉回过两次内蒙古。于她而言,直到2009年起,她才开始探寻父亲的足迹,已经数不清去过多少次大青山。大青山支队的后人们也常常联络、相互补充,印证新发现的细节,还原当时的战斗场景。
2018年8月大青山后代在武川烈士纪念碑前
2018年8月大青山后代在德胜沟附近钻天沟
李力清说:“其实过去我对历史一点也不了解,从寻找我父亲的历史,再扩大到寻找跟他有关的部队、战友、一些重大事件,一点一点地才知道这些历史。了解后感到大青山建立根据地非常不容易,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解放的过程中走了多少曲折的路,有多少人为这个目标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烈士们,我们都应该永远铭记,教育年青的一代,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历史。”
从“军民一家、共克时艰”到“科技兴农、绿色发展”
昔日烽火连天的战场,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从抗战时期的“军民一家、共克时艰”,到如今的“科技兴农、绿色发展”,大青山脚下的变迁成了内蒙古乡村振兴的缩影。
新农人张慧峰的马铃薯田
武川县小安字号村,新农人张慧峰驾驶着四行播种机在田间作业。13年前,他从北京高校建筑专业毕业后毅然返乡,从种植自家300亩马铃薯开始,发展到如今千亩种薯培育基地。贷款购置农机、升级播种设备,他将父辈的传统耕作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农业。
张慧峰说:“为了陪伴父母、照顾父母,并且陪伴孩子,我就决定回乡搞种植。我从小就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这些机械设备。效益方面每年能挣二三十万,能养活家人和工人。”
马铃薯田里的“灰灰菜”
张慧峰说,老一辈年轻时在这里打过仗,新一代年轻人要在这里种好地。马铃薯田里的“灰灰菜”在抗战时期养活了大青山的战士们。田埂边的灰灰菜依然年年生长,曾经是“救命粮”,现在见证着新收获。
张慧峰表示:“武川县是革命老区,过去抗战时期,那批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现在我们这些年轻人回到家乡,更应该传承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