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是上海《申报》的总老板,作为上海滩上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他以财富和权势而著称,是个名副其实的巨头。杜月笙的秘书胡叙五对他的看法颇为直接,形容他“老气横秋,目中无人,极有一种自我为尊的态度。”这种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据传,史量才在与蒋介石的初次会面中,不由得自夸,声称《申报》的读者数量达到了200万,比蒋介石所指挥的军队还要多。此言一出,无疑是在展示自己的影响力,以至于连蒋介石也不得不予以顺从。北伐取得胜利后,史量才遇上了声势正盛的宋子文,他却以长辈的姿态称呼对方为“子文弟”,以此来削弱对方的锐气。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商界领袖,假如他与被称为“海上闻人”的杜月笙相遇,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在1932年,杜月笙的家祠落成,南北各大名流纷纷前来赠礼和祝贺。这一盛况的场面,甚至可以与盛宣怀的葬礼相提并论,成为了上海开埠以来的一大社交新闻。然而,史量才对杜月笙却毫不在意,仅仅因为他的流氓背景,连看都不愿多看一眼,更别提送礼了。后来,有人提醒史量才:“经营报馆可不同于开银行,各方关系都需要拉拢。此人虽然出身不佳,但看来他将会大有作为,虚情假意总比冷眼旁观要好。”
于是,史量才勉强准备了一份普通的礼物,派人过江祝贺,算是礼到人到。尽管史量才看不上杜月笙,只是敷衍了事,但没想到杜月笙却趁机“顺藤摸瓜”,有意接近这位大佬。在后来的士绅大会上,只要有见面的机会,杜月笙总是主动上前问候,恭敬地称呼他为“史先生”。而每当上海滩上有人发起慈善活动,众富豪纷纷捐款时,杜月笙也会提前代史量才捐款,却从不告知对方,只向史量才的身边人略作示意。
等到史量才若有询问,身边的人只会回复:“早已由杜先生付过了。”尽管如此,史量才却始终没有表现出感谢的意思。随着交往的增多,史量才的态度逐渐有所转变,开始觉得杜月笙也未尝不是个可以接触的人,才稍微开口与他聊起几句。然而,见面时他依旧是那套老调,称呼对方为“月笙”,对礼节毫不在意。杜月笙则始终保持温文尔雅,恭敬地回应:“史先生!”
对此,上海滩的闲话中有人戏言:“谁也不敢轻视杜月笙,唯有史量才才敢如此称呼他‘月笙’。连蒋先生都没这么称呼啊。”陈重伊所著的《杜月笙外传》详细记录了杜月笙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这本书既真实又有趣,成为了解杜月笙的重要读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