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邓艾率兵逼近成都,后主刘禅最终投降,蜀汉政权自此覆灭。次年,蜀汉的高层领导纷纷被迁往洛阳,其中也包括蜀汉最后一任丞相的继任者——樊建。值得注意的是,自诸葛亮去世后,丞相这一职务便不再设立,而“尚书令”的职位在事实上拥有与丞相相当的权力。那么,作为蜀汉最后一位“尚书令”的樊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又经历了哪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蜀汉重臣
樊建,字长元,来自荆州义阳,乃是魏延、董厥等人的同乡,属于荆州集团的重要人物。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樊建在丞相府任职,最初是掾史,随后升任典军书记,并参与了蜀汉北伐的战略部署和实施。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治下,樊建一直扮演着丞相府“幕僚”的角色。公元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受命出使东吴,然而由于孙权正因重病卧床,他未能见到孙权本人。最终,诸葛恪代替孙权接待了樊建。事后,孙权问诸葛恪:“樊建与宗预相比如何?”诸葛恪回答道:“建才识稍逊宗预,但为人雅量远胜。”回到蜀汉后,樊建的官职逐步升迁,先后担任了侍中、尚书令等职务。然而,蜀汉政权此时已是风雨飘摇,黄皓的专权已让政局变得极为腐化,虽然樊建有较高职权,但面对这种局面他也感到力不从心,只能采取“独善其身”的策略,决心与黄皓保持距离,不与之往来。
二、西晋近臣
公元264年,随着蜀汉的灭亡,樊建与其他蜀汉旧臣一起被迁往洛阳。在洛阳的招待宴会上,司马昭特地安排演奏了蜀地的乐舞,席间,樊建等人皆因思乡而感到无比悲伤,唯独刘禅神情自若,谈笑风生,流露出一种“乐不思蜀”的情态,留下了这一历史典故。宴后,司马昭对这些旧臣进行了封赏,樊建被封为列侯,同时还被任命为相国参军,成为司马昭的重要顾问。在同一年秋天,樊建还兼任了散骑常侍这一职务,进一步加深了他在晋朝政权中的影响力。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发动政变,篡夺了魏国的帝位,建立了西晋政权。作为司马昭的旧部,樊建在西晋继续担任要职,成为司马炎的给事中。虽然给事中职级较低,但他仍是皇帝的亲信顾问,负责参与讨论政事,并且能够直接为皇帝提供重要的政治建议。因此,樊建依旧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三、平反冤案
在蜀汉灭亡的第二年,西蜀境内发生了著名的“钟会之乱”。这一过程中,邓艾被误认为参与叛乱而遭处死,其家族也被流放。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冤屈,邓艾并未谋反,直到许久以后,才有人敢站出来为其鸣冤。一次,晋武帝司马炎询问樊建关于诸葛亮治国之道,樊建便答道:“闻过必改,不矜过错,赏罚分明,足以感动神明。”司马炎听后颇为赞同,称:“好极了!若是能得此人辅佐我,岂不省力?”樊建随即跪下说道:“臣听闻,天下之论皆认为邓艾是冤屈之人,陛下知情却未曾处理,此岂不是冯唐所言‘虽得颇牧而不能用’的情形?”司马炎听后大笑,回应道:“正是如此,我早已有意为之,卿的话让我想起了。”随即,司马炎下诏为邓艾昭雪,正式为其平反。
这件事不仅彰显了樊建的智慧,也显示出他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此事,樊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与智慧,并且为一个冤屈的将军恢复了清白。
总结
樊建,这位蜀汉的最后一任尚书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抹亮丽的身影。尽管他身处蜀汉灭亡后的风雨飘摇之中,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定的品格,在西晋政权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仅在晋朝的政治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在关乎邓艾冤屈的事件中站了出来,为历史伸张正义。樊建的一生,既是蜀汉风云的见证,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如何在风云变幻中坚持自身立场、展现智慧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
2.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