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本以为放弃了中国国籍后,可以在日本开启新的生活,但没想到的是,日本竟然也拒绝接纳他们,最终他们成了无国籍的“黑户”!这一决定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困境。从那时起,他们承受着无数的歧视,没有医疗保障,无法开设银行账户,孩子无法接受基本的疫苗接种,上学也是一大难题。而且,随着年老,他们甚至无法领取养老金。可以说,他们一无所有,连基本的人权都被剥夺。此刻,他们只能深深地懊悔自己的决定。
在这片无尽的绝望中,他们内心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与愤怒。他们曾想要反抗,但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更令他们痛苦的是,他们想要重新获得中国国籍,却发现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文彪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李文彪出生在中国上海,年轻时在国内做生意。37岁时,他决定移民到玻利维亚,然而在43岁时,由于工作原因,他来到日本。当时,他持有的是短期三个月的签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李文彪决定重新申请中国国籍。于是,他来到日本的中国大使馆办理相关手续。
然而,由于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他首先放弃了玻利维亚国籍,并递交了申请。然而,大使馆表示没问题,但公安部却拒绝了他的申请,理由是他并未在日本长期居住。更糟糕的是,日本的中国大使馆无权处理此类问题。结果,李文彪失去了玻利维亚国籍,却又无法获得中国国籍。于是,他陷入了无国籍的困境,并在日本滞留了十多年。
没有国籍意味着他无法自由出入,甚至连母亲的葬礼也无法参加。“母亲90岁时去世,我没能见她最后一面,没能参加她的葬礼,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李文彪在接受采访时哽咽着说。
孤独的他,在日本开了一家中华按摩馆,过着无比寂寞的生活。空闲时,他只能通过打太极来排解孤单。
另一个例子是陈天玺女士,她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这一切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陈天玺的父亲是从黑龙江到台湾的,后来又辗转前往日本做生意。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后,台湾籍的居民会自动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然而,陈天玺的母亲由于政治原因拒绝加入中国国籍,而他们又不愿意加入日本国籍。最终,他们选择了放弃国籍,成为无国籍者。
四五十年过去了,尽管一家人在日本唐人街经营着一家中餐馆,生活中虽然有种种不便,但他们依旧坚持着。直到陈天玺女士要出国时,才发现自己无国籍的尴尬。
一次去台湾出差时,由于文件问题,她被台湾的入境部门拒绝。她原以为可以回到日本再做安排,结果日本方面也拒绝了她的入境。这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处于无国籍的困境中。“我不被任何国家承认,去任何地方都不需要我,这一刻,我终于感受到了无国籍的痛苦。”陈天玺苦笑着说。
回忆起那时的经历,她的眼中充满了痛苦。她曾在机场大声哭喊、愤怒不已,但最终无济于事。最后,她的父亲凭借广泛的人脉关系,终于把她带回了日本。这一事件给陈天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她感叹,尽管父亲在日本生活多年、拥有丰富的人脉,才能解决她的困境,但其他无国籍者若没有这样的人脉,他们又该如何度过困境呢?
于是,作为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准教授,陈天玺开始了关于日本无国籍者的采访与研究。期间,她认识了同为无国籍的李文彪。两位中国人,面对面却用日语交流。“你总是一个人吗?”陈天玺问道。李文彪叹了口气,回应道:“是的。”他偶尔才会不经意地说几句中文。她接着问:“一个人吃饭吗?”李文彪突然感到一丝温暖。凭借陈天玺的帮助,李文彪最终获得了日本的两年暂时居住权,这让他可以正常生活,也有机会在这两年内申请中国国籍或者加入日本国籍。
另一部分无国籍者则是因为政治原因,尤其是来自缅甸的罗兴亚人。缅甸是佛教国家,而罗兴亚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他们长期被视为少数派,甚至无法上学、不能结婚,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在1988年,罗兴亚人加入昂山素季的民主运动,却被政府镇压,最终被迫逃离缅甸。他们携带假护照来到日本,但很快就被发现,他们成为了日本与缅甸两国都不承认的无国籍者。
他们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最悲惨的是,缅甸国内有一个专门迫害罗兴亚人的组织。为了让缅甸的亲属得到释放,他们不得不将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汇给这个组织,但每次得到的“解救”都只是暂时的,压迫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这些罗兴亚人最初是为了逃避缅甸的压迫与没有自由的生活,才来到日本。然而,他们的生活在日本并没有得到改善。日本没有给他们任何公正的对待,所谓的自由与人权,在他们身上并未实现。他们对日本的期望彻底破灭。
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罗兴亚人,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在日本开了一家二手车行,勉强确保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尽管如此,他依然始终无法融入日本社会,感受不到任何接纳。他对缅甸的热爱依然未曾改变,尽管身在异乡,心中对家乡的情感依然深厚。
更为痛苦的是,许多罗兴亚人已经有了孩子,而这些孩子出生在日本,却依然无法获得国籍。因为父母的无国籍身份,孩子们无法接受基本的健康检查,无法接种疫苗,也无法享受公共教育,甚至无法结婚。孩子们的未来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无国籍者们往往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倾诉困苦,寻求彼此的安慰和支持。陈天玺女士的中餐馆便成了他们的一个聚会地点。后来,她受邀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分享了无国籍者的困境和悲欢离合。在演讲结束时,她感慨万千,提出了对国籍制度的深刻反思:“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认为国籍非常重要,但无国籍者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制度的缺陷。我们应当与这些无国籍者共同探讨,反思我们当前的国籍制度。”
陈天玺的感慨触动了许多人。她认为,虽然很多人对家国情怀充满热爱,但对于无国籍者来说,所谓的家与国却变得无比遥远。在这些无国籍者中,有的人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而陷入困境,有的人则悔恨终生,而有的人则是在为上一代的错误选择买单。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家,更是我们在任何困境中最坚强的避风港。
正如那首歌所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的保护,便会遭受无尽的压迫与歧视。中国永远不会抛弃任何一个公民,也不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放弃国籍,百害而无一利。你连养育你的祖国都不再爱护,其他国家又会如何接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