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历史记载
根据《裴注三国志》引用《蜀记》的说法,邓艾和钟会攻灭蜀汉时,庞德的儿子庞会也随军进入蜀地参战。为了报复关羽当年斩杀其父庞德的仇恨,庞会率军屠杀了关羽全家的后代。
这件事令许多人难以理解,因为庞会的父亲庞德实际上是在战场上阵亡,关羽杀他并非出于私怨。况且,关羽在俘获庞德后,对其待人颇为宽厚仁义。
据《三国志》记载,庞德被俘后,关羽虽然对其立而不跪的傲慢态度有所不满,却仍然劝说他说:“听闻你的堂兄庞柔现任汉中官员,我也想任命你为将军,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
然而,庞德一心求死,非但不接受关羽的好意,还破口大骂,辱骂蜀汉主公刘备,最终关羽才不得已将其处死。
在当时,拒绝投降通常意味着死刑,这其实是战争中普遍的铁律。
庞德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蜀汉则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灭亡,中间相隔了整整44年。
时光流逝,庞会早已不再是那个年轻冲动的少年,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理应深谙战争的残酷与规则。
那么,他为何依旧怀恨关羽,不惜杀尽关羽后代以泄愤怒?
这件事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必定隐藏着更深层的缘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庞德不屈而死的消息传至许都,曹操痛惜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随即下令封庞德的两个大儿子为列侯。
曹丕继位后,还派使者前往庞德墓前祭祀,追谥他为“壮侯”,并加封包括庞会在内的其他四个儿子为关内侯,赐封食邑各一百户。
庞会勇猛刚烈,性格与其父庞德颇为相似。他早年便服役于魏军,因战功显赫升任平寇将军、临渭亭侯。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联合东吴发动叛乱。
庞会不愿追随诸葛涎,便与骑督偏将军路蕃合力率部突围出城,随后配合城外部队发动攻势,最终平定叛乱。
司马氏遂论功行赏,任命庞会为中尉将军,加封列侯。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庞会率部随钟会、邓艾攻打蜀汉,蜀后主刘禅最终投降。
庞会屠杀关羽家满门的事件,应该发生在刘禅投降之后。
然而当时成都虽已陷落,但蜀汉其他地区尚未完全平定。
为安抚蜀民,无论是钟会还是邓艾,都不会允许庞会做出如此激烈且越界的行为。
据《三国志》记载,邓艾进入成都后严格约束部队,未发生任何抢掠或滥杀事件。钟会抵达成都后,也颁布了类似禁令。
此外,他们还让投降官员复职,确保行政体系的正常运作。
当时稳定蜀地人心、维护成都安定无疑是最重要的政治目标,庞会不可能有机会或胆量违抗军令,擅自屠杀关羽后代。
不久,因嫉妒邓艾功劳,钟会诬陷其谋反,将其处死,随后掌控邓艾军队,独揽大权。
降将姜维劝说钟会开始图谋反叛,计划让姜维率蜀军攻入长安,钟会则率20万大军紧随其后,意图席卷天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异常残酷。
钟会麾下多将不愿追随其谋反,局势陷入僵持。
无奈之下,钟会将所有不愿参与叛乱的将领一一关押。庞会应该也被列入其中。
姜维劝钟会:“不如将牙门骑督以上的所有官员全部杀光。”
钟会犹豫间,消息泄露,军中在卫瓘策动下爆发叛乱。
叛军攻入钟会驻地,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将领,重整军队反击。庞会因此重新获得指挥权。
不久,钟会被愤怒的将领指挥军队所杀。《三国志》记载,钟会死后大军失控,士兵四处劫掠,蜀地陷入浩劫。
乱军之中,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多名官员相继遇害。
正是在此乱局中,姜维与关羽全家被灭门。
陈寿将此归结为乱军所为,但事实远非如此!
因为除了上述被杀人员外,其他官员及家属基本安然无恙。比如张飞后人张绍,还陪同刘禅前往洛阳,被封列侯。
至此,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姜维对钟会的投降乃诈降,意图借钟会之手铲除魏将,趁机复兴蜀汉。
姜维曾致信后主刘禅:“愿陛下忍耐数日之辱,臣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为大业必联络志同道合者,而这些死难之人正是盟友。
他们与姜维秘密结盟,誓为复兴汉室奋不顾身。
关羽孙子关彝及其全家应是此密谋成员之一,故仅姜维与关羽家族被屠,而其他投降派官员安然无恙,毫发无损。
事件真相即是:包括关羽全家在内的姜维支持者们,按约定时间发起行动,意图协助姜维诛杀不愿叛魏的将领。
但抵达大营后发现,钟会与姜维已被魏军反杀。
无奈之下,他们与涌入的魏军展开殊死战斗,终因势单力薄悉数阵亡。
庞会在混乱中屠杀关羽全家,实非出于复仇,仅因恰巧率部处于现场。
关羽忠义传家,其后代个个英勇无畏,坚决抵抗投降。
这本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不杀光对方,庞会自己难逃一死。
因此,庞会选择斩尽关羽家族,乃战时无奈之举!
这才是庞会屠杀关羽后代的真正原因,也是唯一合理的真相!
参考资料:《裴注三国志》等
注: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谢绝抄袭转载,请文抄公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