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乾隆年间起,开始出现将各部尚书外放为总督的做法。根据当时的官制规定,当总督职位出现空缺时,通常由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各部侍郎或省巡抚来担任,然而,让一位尚书外放为总督,似乎并不符合常理。
在明代,六部尚书的地位极为崇高,只有在国家面临重大军事或政治事务时,才会出现兵部尚书兼任总督的情况,比如袁崇焕就曾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兼任辽东总督。和平时期,总督的职位通常由三四品甚至五品的京官外放,职责多集中在地方治理,而非国家大政。
这一做法与明代的官制体系密切相关。总督、巡抚以及巡按等地方职位本质上属于京官体系,因此,朝廷通常不会让部院的高层官员外放担任总督,这显得不合常规,且不符合当时的人事调动原则。
然而,清代逐渐将总督职位地方化,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总督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到了后期,总督的权力逐步扩大,兼任的职务也越来越多。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总督的职位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清初,由于中原尚未完全统一,出任各省总督的多为八旗的高级武将或旗人的亲贵,极少见汉人担任这一重要职务。顺治年间,随着大部分地区的统一,总督职务逐渐设立,到了康熙初期,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了总督,且大多由文官担任。到了乾隆中期,形成了“八督十五抚”的固定体系。
在康熙时期,总督的地位尚未得到显著提升,一般只兼任侍郎和右都御史的职务,因此,无论是原品还是兼任职务,总督基本上都属于二品级别。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于成龙》,可能会对剧中的情节有所印象。剧中,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时被加了兵部尚书的头衔。但实际上,这与历史并不符。根据相关史料,直到雍正年间,省级总督并没有兼任兵部尚书的头衔,最高的职务只是侍郎而已。
因此,可以看出,在顺治和康熙时期,不论总督是原官还是兼衔,都是二品级别的职务。即便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于成龙兼任兵部尚书,他的职务依然为正二品。要知道,尚书职务的正式定为从一品是雍正即位后才定的规定,之前的尚书职务与明代一样,依旧是正二品。
尽管清代的尚书职务不如明代那般显赫,但毕竟还是堂官,尤其是在清初,尚书的地位明显高于总督。因此,在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几乎没有尚书被任命为总督的例子。即使尚书受到降职处分,通常也只是降为侍郎而已。
雍正元年,朝廷推出了一项新规定,开始让两江、直隶的总督兼任兵部尚书,而其他省份的总督也在不久后得到了这一待遇。
随着兵部尚书这一头衔的加持,总督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从此,总督与各部尚书几乎可以平起平坐。理论上,虽然仍有差距,但差距已不再显著,最大的不平等便是“兼衔”和“原官”的不同。
随着总督的地位逐渐抬升,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尚书外放总督的情况,而且数量还不小。事实上,从品级上看,尚书外放担任总督并不意味着被贬职,反而更多地体现了皇帝的信任和对其能力的认可。
尚书外放担任总督其实是一次特殊的人事调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通常只有在特殊时刻,皇帝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例如,在乾隆十九年,刑部尚书、太子太傅刘统勋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这一年,乾隆计划出兵征讨准噶尔部,旨在彻底消除来自西北的威胁。刘统勋深得乾隆的信任,且工作极为得力,因此被认为是唯一能够确保两路大军后勤供应充足的合适人选。
再如,在乾隆二十九年,军机大臣、工部尚书阿桂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负责处理四川金川土司郎卡的边境事务。这些例子证明了皇帝对这些尚书的极高信任。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福康安,他曾先后出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而在此之前,他还兼任过户部、兵部、工部等尚书。福康安作为乾隆后期的名将,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的战事,并且每次出征时都以总督的身份挂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调动当地的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确保军队的整体调度和作战效率。
除了福康安,乾隆时期还有其他尚书外放担任总督的例子,虽然不一一列举,但可以看出,尚书担任总督一般都属于特殊情况。这种安排通常出现在国家用兵或省内发生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朝廷为了确保大臣有足够的威望和经验,往往会派遣这些高官来临时担任总督。
实际上,尚书外放为总督与钦差大臣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任期通常较短,且任务完成后会迅速回京。因此,尚书外放为总督的职务,实质上并非降职,反而是对其信任与能力的极高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尚书与总督的工作性质差异巨大。尚书主要负责行政管理,而总督则是全能型的地方官员。可以说,如果让总督来担任尚书的职务,通常不会出大问题,因为总督有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而尚书若被任命为总督,可能会因为缺乏基层经历而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地方事务时。
太平天国运动被平定后,地方总督的权力迅速扩大,除了拥有财权和人事权外,军权的掌握也使得总督的地位远超各部尚书。在这一时期,为了提升总督的威望,许多大学士被任命为总督,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便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