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1904年2月21日—1980年12月18日),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80年10月23日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即苏联总理),他的任期长达16年,是苏联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之一。作为勃列日涅夫任内的重要副手,柯西金在苏联政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内政和外交。
柯西金在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参与了激烈的苏联国内战争。战争结束后,他被派往列宁格勒进行军事和政治培训,之后又被派往西伯利亚工作。1927年,柯西金正式加入了苏联共产党。进入1930年代,他进入列宁格勒纺织学校深造,并在毕业后成为了当地一家纺织厂的厂长。1938年7月,柯西金被任命为列宁格勒省党工业和运输部部长;同年10月,他又成为了列宁格勒市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俗称“市长”。到了1939年,柯西金被任命为纺织工业人民委员会委员,并获得了中央委员会的席位。1940年,他升任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在卫国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柯西金的职责是协助将苏联的工业生产转移至苏联东部和远东地区,以免德国军队占领苏联西部。这一战略举措为苏联在战争中保持了足够的工业支持。之后,柯西金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和轻工业部长,1960年代初期,他领导了多个重要的经济部门。然而,在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前,柯西金被从政治局中除名,斯大林有意削弱他在苏联政坛的影响力。
随着斯大林的去世,柯西金在苏联政治中逐步复职,尤其是在赫鲁晓夫领导下,他的地位逐渐回升。1959年3月,柯西金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尽管这一职位仅维持了一年多,他还是凭借卓越的管理能力积累了较高的政治资本。接下来,他成为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柯西金与勃列日涅夫分别接任了总理和第一书记的职务,形成了苏联领导层的集体领导格局。两人组成了非正式的“三驾马车”,与主席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共同领导国家。
在赫鲁晓夫下台后的前几年,柯西金是苏联政治的实际领袖之一。除了在国内经济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他还在与美国的军备控制谈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以其温和的改良主义政策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旨在提振苏联经济。然而,尽管柯西金与勃列日涅夫之间存在一定的政治分歧,后者在经济改革上的态度较为保守,但柯西金依旧坚持改革,直到1980年10月23日因健康原因被迫辞去职务,两个月后不幸去世。
柯西金被公认为一位极具能力的管理者。他的改革政策推动了苏联的生活水平在1960年代中期显著提高。柯西金的1965年温和改革与赫鲁晓夫的解冻政策相似,虽然没有彻底打破旧有的集权体制,却极大地激发了苏联内部的改革动能。他试图通过分权来振兴经济,而勃列日涅夫则倾向于维持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柯西金的改革不仅影响了苏联的经济格局,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与其他苏联高级官员相比,柯西金是一位务实、独立的领导人。格鲁乌(苏联军事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曾形容他为“一个孤独且略带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深刻认识到苏联及其中东政策的缺陷,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克制,尽量避免采取过激行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同事则回忆称:“他总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愿意为此辩护。他是一位非常机警的人,尤其擅长在谈判中快速掌握对方的立场和意图。”这一切让柯西金在与外国的外交接触中展现了独特的外交才干。
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曾形容柯西金为“一个没有棱角的赫鲁晓夫,像一位慈父般的人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先知”。他指出,柯西金对待问题的态度非常务实,只要苏联的立场得不到解决,他总是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讨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则认为,柯西金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工作中,极具工作热情。西方外交官普遍认为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外表冷静,甚至有些冷酷,但思想却相对传统,保持着正统的价值观”。苏联的异见人士安德烈·萨哈罗夫曾评价他是“政治局中最聪明、最坚强的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记得柯西金“讲话很低沉,却坚定有力,极其聪明且勤勉”。
此外,著名商人大卫·洛克菲勒也曾对柯西金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极具才华的管理者,成功在一个高度集中的、效率低下的经济体中创造了奇迹。柯西金在苏联人民中拥有广泛的好感,他的政治手腕和改革举措在人民中获得了不少支持。尼古拉·叶戈里切夫曾指出,正是由于柯西金的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和不满。部长会议的前执行官米哈伊尔·斯米尔秋科夫回忆称,柯西金曾拒绝与勃列日涅夫一同喝酒,这一举动使得勃列日涅夫极为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