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内幕》是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中将游击司令沈醉的回忆录,其中有一章专门揭示了胡宗南与戴笠、毛人凤之间复杂的关系。书中提到,军统的特务系统在正规军中并不受欢迎,甚至连戴笠的“挚友”胡宗南也自设了一套特务组织。戴笠虽然心中不快,但碍于情面也不好阻止:“当时,其他部门几乎都是由军统第二处控制,而胡宗南却不同,他不愿让戴笠来统一管理,反而独立建立了自己的系统。当时,蒋介石是不允许军队和军事机关拥有自己的特务系统的,戴笠也尝试过争取,却被胡宗南凭借与戴笠的私人关系排除了干涉。”(以上文字均摘自沈醉和文强的回忆录。)
沈醉还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胡宗南和戴笠都心怀野心,两人都渴望继承蒋介石的位子。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逐渐觉得胡比戴更加狂妄,而戴则更加阴险。”沈醉作为戴笠的“得意弟子”和“大管家”,是唯一一个能够进入胡宗南与戴笠私下密谈的特务之一。某次,沈醉带着总务处的技术员去测试电话线路是否安全时,居然在房内外听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胡和戴并没有刻意避开他,甚至在讨论如何在未来瓜分权力时完全不加掩饰。胡宗南希望戴笠能够控制政治和经济领域,而戴笠则赞扬胡在军事上的雄图。两人的对话透露出一种“只要我不死,谁能替代我”的自信。
沈醉听到后,不禁心生寒意:如果蒋介石去世,势必会掀起一场巨大的权力争斗,而最终,胡和戴可能会为争夺最后的胜利者展开一场“火拼”,绝不会各自安于自己的领域。沈醉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胡宗南不仅控制军事,也在同时掌控着政治权力。其影响力一旦扩展,不仅连戴笠的特务系统也在他手中有了一席之地。”
胡宗南有意接替蒋介石的位置,这一点在当时并非沈醉一人所知。在石家庄被俘的第三军中将军长,黄埔二期生罗历戎便曾对沈醉透露过:“我跟随胡宗南十多年,始终认为他有能力一统天下,成为蒋的接班人。特别是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在西北的部队发展迅速,人数已达到30余万,且装备精良,兵员满额。相比其他经过战斗磨砺、重整旗鼓的部队,胡的队伍无疑要更强大。”
除了沈醉和罗历戎,还有一位军统中将也曾深入分析过胡宗南是否能接班。这位中将正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一角的历史原型——文强。文强曾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包括“上海忠救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等,凭借着在抗日战场上的突出表现,他被胡宗南提拔晋升为中将。文强在自传中描述道:“抗日胜利后,胡宗南和孙连仲电报给蒋介石,推荐我晋升中将。1946年,蒋介石批准了这一提议,那一年,我39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文强比胡宗南小12岁(胡比文强大11岁),但两人的关系非常亲近。文强曾回忆,自己在蒋纬国结婚时担任“大总管”,负责安保和婚礼主持工作。蒋纬国由于年纪较小,对许多礼仪并不熟悉,文强便在一旁耐心指导他如何接待宾客,如何恰当的行礼。蒋纬国则总是亲切地称文强为“学长”。
在一次聚会中,胡宗南和蒋纬国非常随便地交流,胡宗南甚至让蒋纬国站在门口帮来宾拿帽子和外套。文强在旁边看了,觉得蒋纬国的动作有些不妥,便开始给他讲解:“你要用两只手接外套,不能让皮带和外套混在一起,而且别人假客气时,你也别过度帮忙。要有礼貌,但也不能过度。”文强还教蒋纬国如何“布菜”,让他知道,作为主人的胡宗南,必须先夹菜,接着才轮到其他重要人物。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胡宗南和文强都很清楚,蒋纬国并不适合接替蒋介石,而他们自己则始终保持着对蒋介石接班人的渴望。蒋介石身边的人,包括陈诚和胡宗南,皆被视为有可能接班的接班人。甚至有外媒公开预测,蒋介石百年之后的接班人分别是何应钦、陈诚和胡宗南。
胡宗南似乎对接班问题极为关心。有一次,他展示了一份外媒关于接班人预测的报纸,并与文强讨论:“看,这上面说我将来是蒋介石的接班人!”文强深知胡宗南的野心,于是巧妙地转移话题,提到左宗棠的例子来安慰他:“你看,左宗棠也是类似的官位,他也掌管了西北大地。”胡宗南显然很喜欢这个说法,并开始把左宗棠的书籍摆在自己的桌上。虽然他没读透这些书,但他热衷于将自己与左宗棠相提并论,认为自己也是将来可以统领大西北的角色。
然而,胡宗南的“接班梦想”最终未能实现。通过沈醉和文强的回忆录可以看出,胡宗南至少犯了两个关键错误:一是结交了不合适的朋友,二是娶错了妻子。尤其是胡与戴笠过于亲密的关系,使得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蒋介石显然不愿意看到胡宗南与戴笠联合,形成对自己的威胁。同时,胡宗南娶了戴笠推荐的妻子,这被认为是他在政治上犯下的一个巨大错误。
文强的回忆录中提到,胡宗南曾刻意避开与孔家小姐结婚,而选择了戴笠的亲信,孔家的姑娘一度被胡宗南冷落。胡宗南甚至在与孔小姐约会时,故意将她带到一个脏乱的餐馆,用低劣的方式表现出不愿与她结合的态度。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孔小姐,也可能在蒋介石眼中,增加了胡宗南的“政治不成熟”。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文强和沈醉重逢时,他们讨论了蒋介石接班人问题,达成了共识:陈诚非常能干,胡宗南虽然忠诚,但才干不足。这一结论似乎也揭示了蒋介石为何最终没有选择胡宗南作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