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正直,自身行为得体,才能真正影响他人。如果自己言行不一致,那么即使发号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正人”必须先“正己”。只有自身廉洁,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为官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公仆。公仆情怀不仅是一种为官的态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党和人民托付重任的深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官一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每个领导干部的根本责任。
1937年,在河北省曲阳县,一位农民来到当地县政府,找县长解决问题。见到县长时,他愣住了,疑惑地问:“你怎么会是县长?”这位“不像县长”的县长,就是开国少将潘振武。
潘振武,1908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一个贫困家庭。正值清朝灭亡、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之时,国家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潘振武年轻时目睹了太多百姓的疾苦和流离失所,深受触动,于是,他心中萌生了保家卫国的理想。
尽管年纪尚轻,潘振武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堂,选择参军。然而,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战场上没有所谓的“正义之师”,每场战争也都充满了争权夺利的目的。很快,潘振武意识到这一切,并决定返回家乡。
家乡成立了农民协会,潘振武参与其中,并当选为宣传委员。在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其中的一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潘振武和其他四名共青团员决定发动起义,献身中国革命。最初,起义的农民军人数不多,但很快发展到了一千余人。
在潘振武的带领下,起义军成功处决了数名当地的贪官和恶霸,并通过分田地等手段,赢得了百姓的支持。然而,由于孤立无援,起义很快失败。起义后,潘振武成为通缉犯,逃入他乡避难。
在避难途中,潘振武加入了红军。当时的红军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战士们身心疲惫。潘振武得知红军中有一个文艺宣传队,负责通过文艺节目缓解战士们的压力,并传播爱国思想。潘振武意识到,文艺宣传队对红军的意义非同寻常,决定加入其中。为了鼓舞士气,潘振武用自己的行动贡献力量。
随着长征的结束,潘振武因出色表现被调入一线部队,成为了一名指挥官。他以过人的战术才能和勇猛的作战风格,屡次立功,职位也逐渐上升。此时,潘振武兼任了曲阳县县长,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他与农民的那段趣闻。
担任曲阳县县长期间,潘振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投身革命的理想。他严于律己,生活简朴,穿衣都是破旧不堪。一次,他正在地里劳动,听说有农民前来反映问题,便匆匆把对方请进办公室。见到潘振武身上沾满泥土,农民不禁疑惑:“你怎么会是县长?不会是随便找个人糊弄我吧?”潘振武听后大笑,旁边的警卫员连忙解释道:“这就是我们的潘县长,他刚从地里劳动回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呢!”
得知真相后,农民立刻向潘振武道歉,心中不禁感叹:“原来这些传闻都是真的,这县长真是个好官啊!”
潘振武以身作则,践行了“知廉耻以静心,去贪欲以守节”的箴言,他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官员只有做到廉洁公正,才能真正为人民谋取幸福、为国家复兴贡献力量。
有一次,潘振武回到湖南常德老家探亲。当时的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涌上街头,争相一睹这位开国将军的风采。然而,等到车子停下,一个穿着素朴的老者从车里走出,鞋子甚至破了一个洞。众人愣住了,有人轻声问:“这是潘振武将军吗?”潘振武笑着回答:“对,我就是潘振武,怎么看,像不像?”
这时,旁边的人忍不住喃喃自语:“确实不像啊。”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潘振武的朴实与廉洁,深深刻在了每个百姓的心中。正如《礼记·大学》所言:“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
潘振武不仅在自己身上践行廉洁奉公的原则,还严格要求家人做到自律。他的家庭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和睦幸福。潘振武家里种菜养牲畜,甚至自己上山砍柴、挖野菜。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外界戏称她们为“九朵金花”。潘振武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位女儿,每次购买食物或衣物,都会一律按九份购买,确保不让任何人感到不公平。
尽管潘振武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关注,许多人希望通过提供物质帮助来提升他的生活水平,但他始终坚决拒绝从中谋取利益。他的清廉态度,让百姓更加敬重他。正如宋代名臣范仲淹所言:“忍穷”,意思是领导干部应该在清贫中坚守自律,不为个人利益所动摇。
潘振武坚信,只有清廉执政,才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以此为准则,始终保持初心、牢记使命,走到了人生的巅峰。潘振武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英雄,更是新时代廉政为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