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袁崇焕到底是真英雄还是卖国贼?崇祯若不杀他,明朝会灭亡吗?
创始人
2025-09-22 09:32:41
0

《——【·前言·】——》

两千年前的血与火曾在辽东翻腾。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曾用火炮击倒努尔哈赤,也曾被皇帝一狱杀天。

到底是英雄无冕,还是背叛国家?崇祯若不杀他,明朝是否能续命几载?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谜题。

宁远城下,火炮震天——袁崇焕的英雄起点

1626年初春,辽东的寒风依旧凛冽,但更寒冷的是驻守宁远的明军将士的内心。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铁骑席卷辽东,明军连年败退,辽东几乎已成一片真空。就在这种生死边缘时刻,一个名字横空出世。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原是进士出身,文官出身却因边事被启用,调任宁远巡抚。他刚一上任,就干了一件让满朝文武都不安的事:买炮。他不用传统火器,直接引进澳门传教士带来的红夷大炮。这种炮,射程远、威力大,但操作难度极高、成本也极高。可袁崇焕认定,若不能在火力上击败后金,辽东必亡。

于是他整修城墙、修炮台、训练火炮兵,整顿军纪,苦心经营宁远一年多。朝廷多有非议,觉得他“冒进”“烧银子”,但他不为所动。他明白,宁远是最后的防线,一旦守不住,山海关就成了下一道险口,而北京只在关南不远。

正月二十三,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余万,围攻宁远。后金人熟知明军软弱,连年大胜之下,对明城早无忌惮。他们按部就班地围城、砍栅、搭云梯,以为又是一场一举攻破的胜利。

但这一次,他们遇到的是袁崇焕。

红夷大炮在城头列阵,火舌喷吐,炮声震天。一炮轰出,数百敌骑人仰马翻;二炮而来,营帐起火、攻梯崩塌。守军不再惊慌,士气大振,随着火炮节奏猛烈反击。后金军三次强攻皆被击退,甚至被击中中军,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混战中受伤。

宁远大捷,震动朝野。这是自萨尔浒大败后,明军首次在正面对抗中击退女真骑兵,还重创了敌酋。更关键的是,这场胜利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心理逆转——明军不是不能赢,只要将帅得当、策略得当,仍能力挽狂澜。

这一战后,袁崇焕被封为兵部右侍郎、东江总兵,后又兼任辽东督师,全面主持北防军事。他在朝中声誉骤然上扬,被誉为“再兴边防之柱”。明廷上下寄望于他,给予空前支持。

可袁崇焕的战略并非进攻,而是“十年保京师”计划。他认为,明军已非往昔之盛,不能再主动出击,只能坚守山海、宁锦防线,以时间换空间。他的底气是火器,是深沟高垒,是他主导建立的“宁锦防线”,一旦布成,能扼敌于关外。

这个战略听起来保守,但在当时却是现实中唯一可能成功的办法。辽东已非明土,能守住山海,就是胜利。

1627年,袁再一次在宁锦之地击退清军,巩固了宁远一线。他的“守线拖延法”初见成效。朝中一度传言:“袁可保国十年。”彼时的他,站在了生涯巅峰。

杀将风波起,忠臣变“通敌”?

然而,英雄未久,风波突至。

1628年,袁崇焕做出一个震惊朝廷的决定:处死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是辽东重要将领,他自拥重兵,盘踞皮岛、登州等地,常年与清军周旋,曾有斩将夺城之功。但也有一个麻烦——他几乎不听指挥,军中贪污腐败严重,甚至私设盐场,剥削百姓。袁多次上奏弹劾,朝廷却因其“战功在前”而迟迟不允。

袁崇焕忍无可忍,一纸军令,擅自将其缉拿问斩。

此举在军界引发地震。毛文龙的旧部激烈反弹,甚至传出“主帅乱政”“假借军权”的非议。朝中也有人借机弹劾袁崇焕“越权杀将”,质疑其意图不纯。

更糟的是,此时清军再度南侵。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过关隘,从居庸关迂回南下,直逼北京。明军猝不及防,崇祯帝大惊失色,紧急召袁崇焕入京救援。

袁崇焕紧急调动部队,昼夜兼程,数日赶到京畿附近,建立前线防线,阻断清军南进之路。这本是忠臣之举,但朝中却流言四起,称他“明知敌军入关,却迟迟不援”,有“引狼入室”之嫌。

就在这节骨眼上,更有传言称他曾与皇太极密谈,“议和谋边”,甚至有人编出所谓“袁清通书”。崇祯本就刚即位三年,年轻多疑,又有亲信密报“袁意图不轨”,便动了杀心。

袁崇焕根本没想到,自己连战连捷,竟会落到“通敌卖国”的罪名。他刚刚驱走清军,却还未能喘息,便被锦衣卫带走入狱。

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他不是没看到风向转变,也不是不知道毛文龙之死会引发政治地震。但他没想到崇祯帝会如此之快失去信任。那年冬天,他被下狱,崇祯亲笔批示:“其罪不可赦。”

一年前还是“守国英雄”,一年后就成了“通敌叛臣”。只因杀一旧将,只因援京迟了几日,只因议和之说被有心人利用。他本想守住京师,最终却丢了性命。

这就是袁崇焕在巅峰之后的极速跌落,一个人怎么也扛不住皇帝的疑心和朝堂的暗箭。他成了被政治机器碾碎的牺牲品。

崇祯一刀断北防,明朝从此无长城

1630年初,北京城外寒风凛冽,但城内风声鹤唳。袁崇焕刚刚在大战中救援京畿,却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被崇祯一纸诏书下狱。罪名只有四个字:“通敌谋反”。

没有审讯,没有证据,只有道听途说的“袁清私书”和一些敌方战俘的“口供”。崇祯不想听他解释,也不给他机会辩白。袁被押入锦衣卫诏狱,身披锁链,几乎被活埋进历史的耻辱柱。

审讯过程是走过场,结论早已写好。他的部下、旧部、门人无人敢言;曾一起浴血的将军、文臣也无人敢为他辩护。袁崇焕成了政治孤岛,任人宰割。

最荒诞的是行刑那日。百姓因受谣言蛊惑,认为是袁引清军绕道入京,竟聚集街头观看处刑,更有人冲上去争啃袁肉,称其“通敌当诛”。这是一个被辜负的将军最荒诞的结局。为国守边十年,最后却被同胞割肉啃噬。

凌迟三百刀,每刀都割掉了一个忠臣的希望,也割裂了明朝最后的屏障。袁崇焕死时没有喊冤,也没有哀嚎。他沉默闭眼,一如宁远城头守军孤战时的那份冷静。

但北方的战局却彻底乱了套。

自袁死后,辽东防线群龙无首。原先在袁手下担任主将的祖大寿、满桂等人虽有能力,但无权统领全局,更无法协调辽东、山海、宁锦三线资源。后金看到袁死,士气高涨。皇太极更在朝会上宣称:“天助我也。”

没了袁的调度,宁锦防线开始频频失守。清军多次尝试突破山海关,并成功袭扰京畿。明廷只得连年征调兵马、增税备边,财政再度崩盘,民间怨声载道。

军心也彻底崩了。士兵们都知道,打赢了也可能被杀,那还有什么必要拼命?袁崇焕之死,在战术上是一次战略性自毁,在军心士气上则是一记闷雷,炸得整个明军从此无心恋战。

而朝廷,依旧在自我感动。崇祯帝表面痛定思痛,实则继续迷信小道,放任内斗,对清军南下束手无策。有人回头看袁生前的奏疏,才发现他早就预判后金可能绕关而入,只是没人信。

袁死后第二年,清军就成功夺取辽东大片要地;而再往后,仅用十余年,后金正式更名“清”,最终南下入关,建立新朝。

北防彻底塌了。

崇祯杀掉的,不只是袁崇焕,而是整个明朝最后的屏障。他亲手把一个能延命的军魂,交给了刀斧手,再用他的犹疑和怯懦,为明朝敲响丧钟。

假如袁崇焕不死,明朝能活多久?

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每一个晚明研究者绕不开的设问。

假如崇祯当年听信袁崇焕,不杀他、不疑他,让他继续主持辽东事务,明朝会不会不灭?或者说,至少可以多撑几年?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袁崇焕如果活着,关宁防线不会那么快崩。他治理严明,军事有序,对清军有真实的克制力。在他手上,后金没能越过宁远一步。即使皇太极变换战法、绕道南下,也会被他预先设防、封堵关隘。

更重要的是,袁具有协调边军与朝廷的能力。他能和文官周旋,也敢于指挥武将,是少数既懂战术又能驭人之人。如果袁继续主政北防,北京不会那么快陷入危机;清军也难以在关外迅速扩张。

其次是军心。

袁手下将士极为信服他。他一死,不仅军事上无所依托,士气更是溃散。若他继续在,许多老将或许不会投降或坐视不理,至少边关不会变成“清军演武场”。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袁崇焕即便不死,明朝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已成气候。中央财政枯竭,饷银拖欠已成常态。士兵无粮、边军变卖军械,京师守卫形同虚设。而朝廷内部依旧是阉党清流互掐、文臣互斗,崇祯优柔寡断,三日一诏、五日一罚,始终不敢重用实干之人。

袁崇焕能守一方,但他不是宰相,也不能改革财政、平定内乱、安抚百姓。他若活着,只是延缓明朝死亡的进度条,让它从十年退到二十年。

更何况,清军终究在制度与资源上渐趋成熟。他们学会汉法、改革军制、增设兵饷,其综合战力已非辽东起家时所能比。到崇祯末年,即使没有吴三桂开关,清军亦有能力强攻关隘、南侵夺地。

所以说,袁崇焕若活,明朝或可延寿,但难逃大势。可惜的是,崇祯连这最后一线希望也不要。他杀了袁,杀了军心,也杀了自己。

十几年后,他在煤山吊死,身边只剩一名太监陪伴。临死之前,他是否想起了那个被他亲手杀掉的“通敌者”?是否明白自己终究杀错了人、毁掉了国?

没有人知道。但历史记住了袁崇焕的忠诚,也记住了崇祯的猜忌。

英雄未必能拯救世界,但杀死英雄,一定是走向毁灭的开始。

相关内容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
实拍御林军死忠看台高喊“跟丫死磕”
2025-09-21 20:42:33
象棋世锦赛上海嘉定开幕,霍...
世界象棋锦标赛和上海杯象棋赛嘉定开幕。霍震霆主席:象棋推广要靠年轻...
2025-09-21 20:41:55
2025沅江市首届桨板水上...
华声在线9月21日讯(通讯员 李珊 全媒体记者 赖泳源)9月21日...
2025-09-21 20:41:15
原创 ...
要用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才会温柔地回应你,展现出它最柔...
2025-09-21 20:34:10
原创 ...
两晋之交,北方局势动荡不安,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而南方则相对...
2025-09-21 20:33:45
原创 ...
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周”,唐代学者张守节在注释《史记·周本纪》时提...
2025-09-21 20:33:37
讲述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厚重(...
西夏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 西夏鎏金铜牛。  银川...
2025-09-21 20:33:23
原创 ...
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手下的“五虎上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军事集团...
2025-09-21 20:33:09
原创 ...
栖霞,作为全真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春子丘处机的故乡,历史上与丘...
2025-09-21 20:32:59

热门资讯

千名跑者齐聚克什克腾,共赴燃情... 全国近千名跑友等待起跑 北疆新闻呼和浩特9月21日消息(记者 李艳红)9月2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体育...
原创 令... 19世纪中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
原创 甘... 甘肃的明代古塔:美国人研究并制作模型在芝加哥展出 2025年6月27日,田兄发来几张照片,细看之后,...
原创 还... 咱都知道,唐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辉煌的一个朝代,什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牛得不行。平常聊起唐朝的建立...
原创 北... 文 | 史听风云 编辑 | 史听风云 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在各朝...
原创 草...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中,发生过一场极其关键且影响深远的事件——草地分兵。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张氏,凭借...
原创 雍... 在雍正朝初年,设立养廉制度时,并未将其视为固定的数额。改革的头十年中,为了满足官员的需求,养廉的数额...
原创 余... 看完《风筝》和《潜伏》后,突然有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剧中,余则成和郑耀先身上似乎都能看到沈醉的影子,...
原创 北... 在您深入阅读本文之前,不妨先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为您带来不同的参...
原创 甘... 编发:图说甘谷 这是一篇发表于1995年7月21日的《民主协商报》的文章,这一历史时刻至今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