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千年前的血与火曾在辽东翻腾。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曾用火炮击倒努尔哈赤,也曾被皇帝一狱杀天。
到底是英雄无冕,还是背叛国家?崇祯若不杀他,明朝是否能续命几载?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谜题。
1626年初春,辽东的寒风依旧凛冽,但更寒冷的是驻守宁远的明军将士的内心。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以来,后金铁骑席卷辽东,明军连年败退,辽东几乎已成一片真空。就在这种生死边缘时刻,一个名字横空出世。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原是进士出身,文官出身却因边事被启用,调任宁远巡抚。他刚一上任,就干了一件让满朝文武都不安的事:买炮。他不用传统火器,直接引进澳门传教士带来的红夷大炮。这种炮,射程远、威力大,但操作难度极高、成本也极高。可袁崇焕认定,若不能在火力上击败后金,辽东必亡。
于是他整修城墙、修炮台、训练火炮兵,整顿军纪,苦心经营宁远一年多。朝廷多有非议,觉得他“冒进”“烧银子”,但他不为所动。他明白,宁远是最后的防线,一旦守不住,山海关就成了下一道险口,而北京只在关南不远。
正月二十三,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十余万,围攻宁远。后金人熟知明军软弱,连年大胜之下,对明城早无忌惮。他们按部就班地围城、砍栅、搭云梯,以为又是一场一举攻破的胜利。
但这一次,他们遇到的是袁崇焕。
红夷大炮在城头列阵,火舌喷吐,炮声震天。一炮轰出,数百敌骑人仰马翻;二炮而来,营帐起火、攻梯崩塌。守军不再惊慌,士气大振,随着火炮节奏猛烈反击。后金军三次强攻皆被击退,甚至被击中中军,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混战中受伤。
宁远大捷,震动朝野。这是自萨尔浒大败后,明军首次在正面对抗中击退女真骑兵,还重创了敌酋。更关键的是,这场胜利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心理逆转——明军不是不能赢,只要将帅得当、策略得当,仍能力挽狂澜。
这一战后,袁崇焕被封为兵部右侍郎、东江总兵,后又兼任辽东督师,全面主持北防军事。他在朝中声誉骤然上扬,被誉为“再兴边防之柱”。明廷上下寄望于他,给予空前支持。
可袁崇焕的战略并非进攻,而是“十年保京师”计划。他认为,明军已非往昔之盛,不能再主动出击,只能坚守山海、宁锦防线,以时间换空间。他的底气是火器,是深沟高垒,是他主导建立的“宁锦防线”,一旦布成,能扼敌于关外。
这个战略听起来保守,但在当时却是现实中唯一可能成功的办法。辽东已非明土,能守住山海,就是胜利。
1627年,袁再一次在宁锦之地击退清军,巩固了宁远一线。他的“守线拖延法”初见成效。朝中一度传言:“袁可保国十年。”彼时的他,站在了生涯巅峰。
然而,英雄未久,风波突至。
1628年,袁崇焕做出一个震惊朝廷的决定:处死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是辽东重要将领,他自拥重兵,盘踞皮岛、登州等地,常年与清军周旋,曾有斩将夺城之功。但也有一个麻烦——他几乎不听指挥,军中贪污腐败严重,甚至私设盐场,剥削百姓。袁多次上奏弹劾,朝廷却因其“战功在前”而迟迟不允。
袁崇焕忍无可忍,一纸军令,擅自将其缉拿问斩。
此举在军界引发地震。毛文龙的旧部激烈反弹,甚至传出“主帅乱政”“假借军权”的非议。朝中也有人借机弹劾袁崇焕“越权杀将”,质疑其意图不纯。
更糟的是,此时清军再度南侵。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过关隘,从居庸关迂回南下,直逼北京。明军猝不及防,崇祯帝大惊失色,紧急召袁崇焕入京救援。
袁崇焕紧急调动部队,昼夜兼程,数日赶到京畿附近,建立前线防线,阻断清军南进之路。这本是忠臣之举,但朝中却流言四起,称他“明知敌军入关,却迟迟不援”,有“引狼入室”之嫌。
就在这节骨眼上,更有传言称他曾与皇太极密谈,“议和谋边”,甚至有人编出所谓“袁清通书”。崇祯本就刚即位三年,年轻多疑,又有亲信密报“袁意图不轨”,便动了杀心。
袁崇焕根本没想到,自己连战连捷,竟会落到“通敌卖国”的罪名。他刚刚驱走清军,却还未能喘息,便被锦衣卫带走入狱。
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他不是没看到风向转变,也不是不知道毛文龙之死会引发政治地震。但他没想到崇祯帝会如此之快失去信任。那年冬天,他被下狱,崇祯亲笔批示:“其罪不可赦。”
一年前还是“守国英雄”,一年后就成了“通敌叛臣”。只因杀一旧将,只因援京迟了几日,只因议和之说被有心人利用。他本想守住京师,最终却丢了性命。
这就是袁崇焕在巅峰之后的极速跌落,一个人怎么也扛不住皇帝的疑心和朝堂的暗箭。他成了被政治机器碾碎的牺牲品。
1630年初,北京城外寒风凛冽,但城内风声鹤唳。袁崇焕刚刚在大战中救援京畿,却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就被崇祯一纸诏书下狱。罪名只有四个字:“通敌谋反”。
没有审讯,没有证据,只有道听途说的“袁清私书”和一些敌方战俘的“口供”。崇祯不想听他解释,也不给他机会辩白。袁被押入锦衣卫诏狱,身披锁链,几乎被活埋进历史的耻辱柱。
审讯过程是走过场,结论早已写好。他的部下、旧部、门人无人敢言;曾一起浴血的将军、文臣也无人敢为他辩护。袁崇焕成了政治孤岛,任人宰割。
最荒诞的是行刑那日。百姓因受谣言蛊惑,认为是袁引清军绕道入京,竟聚集街头观看处刑,更有人冲上去争啃袁肉,称其“通敌当诛”。这是一个被辜负的将军最荒诞的结局。为国守边十年,最后却被同胞割肉啃噬。
凌迟三百刀,每刀都割掉了一个忠臣的希望,也割裂了明朝最后的屏障。袁崇焕死时没有喊冤,也没有哀嚎。他沉默闭眼,一如宁远城头守军孤战时的那份冷静。
但北方的战局却彻底乱了套。
自袁死后,辽东防线群龙无首。原先在袁手下担任主将的祖大寿、满桂等人虽有能力,但无权统领全局,更无法协调辽东、山海、宁锦三线资源。后金看到袁死,士气高涨。皇太极更在朝会上宣称:“天助我也。”
没了袁的调度,宁锦防线开始频频失守。清军多次尝试突破山海关,并成功袭扰京畿。明廷只得连年征调兵马、增税备边,财政再度崩盘,民间怨声载道。
军心也彻底崩了。士兵们都知道,打赢了也可能被杀,那还有什么必要拼命?袁崇焕之死,在战术上是一次战略性自毁,在军心士气上则是一记闷雷,炸得整个明军从此无心恋战。
而朝廷,依旧在自我感动。崇祯帝表面痛定思痛,实则继续迷信小道,放任内斗,对清军南下束手无策。有人回头看袁生前的奏疏,才发现他早就预判后金可能绕关而入,只是没人信。
袁死后第二年,清军就成功夺取辽东大片要地;而再往后,仅用十余年,后金正式更名“清”,最终南下入关,建立新朝。
北防彻底塌了。
崇祯杀掉的,不只是袁崇焕,而是整个明朝最后的屏障。他亲手把一个能延命的军魂,交给了刀斧手,再用他的犹疑和怯懦,为明朝敲响丧钟。
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每一个晚明研究者绕不开的设问。
假如崇祯当年听信袁崇焕,不杀他、不疑他,让他继续主持辽东事务,明朝会不会不灭?或者说,至少可以多撑几年?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袁崇焕如果活着,关宁防线不会那么快崩。他治理严明,军事有序,对清军有真实的克制力。在他手上,后金没能越过宁远一步。即使皇太极变换战法、绕道南下,也会被他预先设防、封堵关隘。
更重要的是,袁具有协调边军与朝廷的能力。他能和文官周旋,也敢于指挥武将,是少数既懂战术又能驭人之人。如果袁继续主政北防,北京不会那么快陷入危机;清军也难以在关外迅速扩张。
其次是军心。
袁手下将士极为信服他。他一死,不仅军事上无所依托,士气更是溃散。若他继续在,许多老将或许不会投降或坐视不理,至少边关不会变成“清军演武场”。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袁崇焕即便不死,明朝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已成气候。中央财政枯竭,饷银拖欠已成常态。士兵无粮、边军变卖军械,京师守卫形同虚设。而朝廷内部依旧是阉党清流互掐、文臣互斗,崇祯优柔寡断,三日一诏、五日一罚,始终不敢重用实干之人。
袁崇焕能守一方,但他不是宰相,也不能改革财政、平定内乱、安抚百姓。他若活着,只是延缓明朝死亡的进度条,让它从十年退到二十年。
更何况,清军终究在制度与资源上渐趋成熟。他们学会汉法、改革军制、增设兵饷,其综合战力已非辽东起家时所能比。到崇祯末年,即使没有吴三桂开关,清军亦有能力强攻关隘、南侵夺地。
所以说,袁崇焕若活,明朝或可延寿,但难逃大势。可惜的是,崇祯连这最后一线希望也不要。他杀了袁,杀了军心,也杀了自己。
十几年后,他在煤山吊死,身边只剩一名太监陪伴。临死之前,他是否想起了那个被他亲手杀掉的“通敌者”?是否明白自己终究杀错了人、毁掉了国?
没有人知道。但历史记住了袁崇焕的忠诚,也记住了崇祯的猜忌。
英雄未必能拯救世界,但杀死英雄,一定是走向毁灭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