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刚入关时对汉族实施了严厉的镇压政策,同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因此,后世很多人对清朝统治存有偏见,称之为“满清”,带有贬义色彩。
虽然清朝的统治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其积极的一面。尤其在国家疆域的扩展上,清代对后世中国领土的奠基作用极其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清朝历代统治者的努力,今天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版图难以形成。
关于明代疆域的面积,学界并未达成统一看法。部分研究认为其疆域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另一些则认为只有65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人估计仅400多万平方公里。但无论如何,明代疆域的最高面积都未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这一界限。
之所以数据差异较大,主要因为明代疆域在不同时期变化频繁。例如,洪武年间,由于尚未将许多边远地区纳入国土,疆域面积较小。
明代疆域的鼎盛时期应是在宣德年间。当时除了内地的“两京十三省”之外,还包括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奴儿干都司以及交趾布政使司。
其中,关西七卫统治着今天的青海和新疆地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辖西藏西部的拉达克地区;奴儿干都司则掌控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部分蒙古地区。
在那个时期,大明国土广袤,东起日本海和外兴安岭,南抵孟加拉湾、越南中部与马来西亚,北达戈壁沙漠和大兴安岭,西至印度次大陆。其巅峰时期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不过,这些数字多为理论上的纸上谈兵。青海、西藏、新疆三地在明代始终没有真正纳入大明的实际统治之下。
以西藏为例,当时称作“乌思藏”,明朝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僧官封授制度,将各地的政教首领封以名号,发给印章和封号,委以管理地方的名义。
然而,朝廷并未在西藏设立正式官员或派遣军队,这种治理方式本质上较为松散,类似藩属关系,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领土主权。
明中期的一幅皇舆图也证实了这一点,图中未将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区纳入其版图,反映了当时官方的疆域认知,以“两京十三省”为核心,北方和西北边界以长城为界。
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居住着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及汉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大多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控制并不牢固,尤其是万历年间之后,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辽东地区逐渐被后金政权占领,实际上脱离了明朝的统治。
若将西藏、新疆、青海以及奴儿干都司划出,明代疆域面积便大幅缩小,不超过650万平方公里,因此认为明代疆域约为650万平方公里较为合理。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称帝统一蒙古各部,清代疆域初具规模。
可以说,清朝入关时就带来了“嫁妆”,因为漠南蒙古原本并非明代领土,清朝入主中原后,这些地区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过历代皇帝的不断努力,清朝版图进一步扩大。雍正帝在位时,青海和硕特部爆发罗布藏丹津叛乱,年羹尧率军平定后,青海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西藏在清朝入关后政局平稳过渡,但与明代类似,清廷对西藏主要是名义上的主权,没有设立正式官员或派兵实际管理。
雍正五年,朝廷设立驻藏大臣,同时赐封班禅和达赖,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乾隆时期,又推出“金瓶掣签”制度,明确了清政府对西藏涉外事务和边防的主导权。
新疆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重点关注的地区。新疆东部属蒙古喀尔喀部,西部则由准噶尔汗国控制,后者首府设在伊犁。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百余年间交战不断,凭借强大军事实力,康熙和雍正时期未能完全统一新疆。
乾隆时期,因准噶尔内部纷争,加之清朝国力鼎盛,乾隆皇帝亲自决策,致力于彻底消灭准噶尔部。
在乾隆的领导下,清朝历经多年、耗费巨额军费,终于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乾隆皇帝将平定西部视为一生最大功绩,称其为“西师”。
新疆统一后,清朝疆域达到鼎盛,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至太平洋(含库页岛),南及南沙群岛。全国50多个民族汇聚,国家空前统一。
然而,晚清时期统治腐败无能,国家逐渐被列强蚕食。仅沙俄一国就先后夺取了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灭亡后,外蒙古又宣布独立。
尽管如此,中国现今仍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大清王朝对中国疆域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