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的消息传到齐王刘襄耳中,他立即整顿兵马,准备向长安进军,动员起义讨伐诸吕。那么,刘襄到底是谁?为何他会成为第一个举兵反对吕氏家族的诸侯王?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他的父亲刘肥,虽为刘邦的庶长子,却因出自私生子身份,无法继承帝位。尽管如此,刘邦为了补偿他,封他为齐王。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了齐王之位。由于封建时代的“立嫡立长”制度,刘襄自然认为,除了刘邦嫡长子刘盈的后代,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与他争夺皇位。因此,当他听闻吕后去世的消息时,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反吕的第一战。刘襄以汉高祖长孙的身份,从齐国起兵,借着这股力量,顺利吞并了琅琊王刘泽的兵马,很快便逼近了吕国的领土。
吕后去世后,朝中的军事与政权大权由赵王吕禄和吕王吕产掌控。得知刘襄起兵后,他们派遣大将军灌婴带领军队迎击刘襄。灌婴抵达荥阳后,与周勃等人商讨局势。吕氏家族在朝廷的权势庞大,若是灌婴击败刘襄,无疑会进一步巩固吕氏的权力,这使得未来的朝堂更难控制。若不理会刘襄的进军,让他进入关中,又会给刘襄更大的名分,一旦他胜利,局势将难以预料。
灌婴反复思索,最终决定,既不直接与刘襄交战,也不放刘襄进关,而是采取观望态度。他派遣使者与刘襄议和,希望借此等待吕氏家族的叛乱爆发,届时再联手诛杀吕氏,之后再允许刘襄入京。
刘襄明白,虽然他手握齐国和琅琊的兵力,但与南北军相比,仍显得不足。因此,他并未急于与灌婴决战,而是选择等待时机。他深知,如果吕禄与吕产真的反叛,他便能理直气壮地支持皇位恢复刘氏血脉,而不至于孤军奋战。因此,刘襄同意了灌婴的建议,暂时停兵在齐国边境,等待时机的到来。
刘襄止兵不前的决定,不仅仅是避免与灌婴决战,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考量——济南郡的收复。济南郡曾是其父刘肥的封地。尽管刘肥并非嫡长子,但他跟随刘邦多年,深得信任,刘邦为此给予他丰厚的封赏,济南郡便是其中之一。刘肥死后,吕后将济南郡划分给了吕王,这令刘襄颇为不满。于是,他决心在争夺朝堂权力的同时,收回这一失地。
他迅速攻占了琅琊王的兵力,接下来便瞄准了济南郡。刘襄的这一举措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自己的军力,二是在最终的朝堂斗争中,能够更有底气。毕竟,若吕禄和吕产不幸身亡,刘襄也能拿回曾属于齐国的封地,不算白忙一场。
然而,刘襄的焦点逐渐从原定的反吕行动,转向了对济南郡的占领。此时,刘襄意识到,欲彻底削除吕氏势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定会是一场漫长的斗争。就在他准备部署下一步时,令他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吕禄和吕产已被诛杀。对于刘襄来说,这本该是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但紧接着的一条更重磅的消息,彻底颠覆了他的计划。
朝中传来震撼消息,吕氏家族被抛弃后,周勃和陈平等大臣揭示出刘弘即位实属不当,因他并非刘盈的亲生儿子。更可怕的是,连前任少帝刘恭以及其他四个儿子,都是非刘盈的亲骨肉。因此,陈平等人决定废黜刘弘,迎立代王刘恒为新帝。这一转折让刘襄深感震惊,心中顿时满是迷茫与不安。
刘襄当初起兵讨伐吕氏,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刘邦的遗愿,斩除吕氏家族对汉室的控制。然而,吕禄和吕产的灭亡,反而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刘恒上位的消息,刘襄深知自己的理由已不再成立,而他原本为反吕而起的目标,也因此彻底破灭。
于是,刘襄选择放弃进军长安的计划,带领大军返回齐国。虽然未能如预期那样立刻占据朝廷,但他至少拿回了济南郡。正当刘襄准备安享这份得来的成果时,他并未料到更大的阴谋。汉文帝刘恒顺利恢复齐国旧地,但仅仅过了一段时间,齐王刘襄便突然死于非命。
若仅仅是齐王刘襄一人的死亡,或许还有其他解释,像是因病去世。但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在刘襄死后不久,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相继去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两位刚刚因功被封王的宗室,死于同一时段。这一连串的离奇死亡,显得尤为不寻常,仿佛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或许,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斗争。陈平和周勃在力推刘恒上位的同时,也可能有着他们自己的算盘。尽管在诸吕被铲除后,宗室的权力却并未得到增强,刘襄的失败或许也正是历史的无情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