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真诚邀请您点一下“关注”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您后续参与讨论与分享,也能让您获得更多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这句源自宋代的诗句,被罗贯中巧妙地融入了《三国演义》中,描绘了董卓第一次见到貂蝉献舞的生动场景。这里所说的“榆钱”,其实就是汉代早期至汉武帝时期流通的货币“汉两半”,它又被称为“榆荚半两”或简单称作“榆钱”。
说到汉两半的起源,不得不提秦朝的货币制度。汉两半实际上继承自秦朝的货币体系,被称为秦两半。而关于秦两半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史记·六国年表》中写道:“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这句话证明,两半钱至少在秦惠文王二年时期就已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度量衡,货币也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统一,秦两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货币。
不过,随着王侯将相的更替,刘邦攻入关中,订立约法三章,但汉朝仍沿用了秦两半作为流通货币。只不过,刘邦为了补充军费,开始私自铸造两半钱,这就是汉两半货币的最初来源。汉代初期,许多制度继承了秦朝的规矩,货币方面尤其如此,汉两半延续了秦朝两半钱的基本形式。
不过,与秦朝相比,汉朝的两半钱明显“缩水”了许多,实际重量比秦两半轻了不少,而且不同年代的汉两半规格各异。提起这段历史,不能不说起汉初著名的富豪邓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连不太了解历史的人,也许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都听过他名字的影子。比如书中王婆为西门庆设计夺取潘金莲时,说“潘驴邓小闲”五样缺一不可,其中的“邓”就是指邓通,准确来说,是指他背后的巨大财富。
邓通拥有数不尽的两半钱,但他并非通过贪污抢劫得财,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组织人手亲自铸造而来。邓通原本只是一个划船的小吏,可谓天赐良机。汉文帝梦中遇到帮助他的人,正是邓通,这使得他成为汉文帝的宠臣。《史记》对邓通的评价是:“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
那么,邓通为何有权私自铸造两半钱呢?在那个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有人相面说他将因贫穷和饥饿而死。为破除这个“凶兆”,汉文帝赐予邓通蜀地一个铜矿,让他自己铸钱。尽管这些钱被称为“邓通钱”,但设计和规格依然属于西汉初期的两半钱范畴。
《汉书》卷24《食货志》记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可见,即使在国家主导铸币的西汉初期,钱币生产依然没有完全统一。此外,官方授予的铸造权使得不同铸币者的两半钱在外观和规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早在刘邦时期,他就已开始私铸货币,可能是出于实力不足,或觉得秦朝的两半钱过重,不利于流通。刘邦时期的汉两半官方重量为三铢,仅为秦两半的四分之一。刘邦出身草莽,十分看重财富和节省,这导致官方和民间铸造的汉两半钱币重量常低于三铢。这一时期的钱币中央穿孔较大,无内外轮廓,整体扁平且铸造粗糙。
后来吕后掌权,认为这种轻薄的钱币手感差,易丢失,便下令铸造标准更重的“八铢钱”,重量约为之前的三倍。钱币背面光滑,正面“两半”二字逐渐趋向隶书风格。然而民间聪明人却私自熔炼厚重的八铢钱,重新铸造成轻薄的汉两半,形同将一枚铜币分成两到三枚使用。
这种行为很快迫使吕后停止八铢钱铸造,改推“五星钱”版本的汉两半,这种钱币重量只有秦朝汉两半的五分之一,甚至比刘邦时期还轻薄。但正如吕后担心的,钱币越轻使用越不便。直到汉文帝执政,推出了四铢钱版本,情况才有所改善。
汉文帝的四铢钱整体大小接近早期汉两半,但穿孔较小,使铜币厚重感增加。或因朝政稳定、技术进步,汉文帝时期的铜币制作工艺显著提升,钱币更加统一规范,因而被各阶层接受。此外,汉文帝将铸币权分散给宗亲和宠臣,像吴王刘濞和邓通等,都力求铸出市场认可的精致铜币。
这些竞争让铸币品质提升,货币市场更加健康。直到汉景帝登基后,铸币权再次集中归中央,禁止宗室和大臣铸币。尽管民间仍有小规模私铸,但对流通中的四铢钱已无大威胁。最终到了汉武帝时代,推出了沿用至汉末的五铢钱,西汉初期的两半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收藏爱好者常关心汉两半值多少钱及如何辨别真伪。辨别时主要看几个方面:一是汉初铜币多用青铜,少见白铜;二是历经两千多年,铜币表面严重钙化,难闻铜味,弹起声音也难辨;三是检查铜币是否锈蚀,若未锈且无流通痕迹,则真伪存疑。
价值方面,最小尺寸的汉两半铜币市场价约三五十元;而吕后时期铸的“八铢钱”两半,因存世稀少,价格可达数百至上千元不等。具体价格受品相及市场影响较大,可据实估算。
“钱帛动人心”,古语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下拜金主义盛行,仿佛有钱便拥有一切。但看看汉两半背后的故事,每个想靠投机取巧之道发财的人,无论是私铸货币还是将一枚铜币熔铸成多币,终无好下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愿诸君自勉。
参考资料:
《史记·六国年表》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汉书》卷24《食货志》
《中国古珍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