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的存在在中国古代多个朝代中都极为适用,并且起到了关键的军事作用,尤其是在北周、隋朝以及唐朝初期表现尤为突出。作为一种古代军事制度,府兵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兴起到鼎盛的漫长发展过程,其地位在古代军事实践中非常显赫。
府兵制在封建社会里可视为一种传统军事制度。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到了唐朝初年遭受了破坏。府兵制的核心特点是“兵即是农”,即士兵同时兼任农民的身份,既负责耕作,也肩负战斗职责。战争时期,士兵出征作战,和平时期则回归农田耕作;即便非农忙季节,也需定期操练军事技能,保持战斗力。
虽然理论上人人皆可成为府兵,但在唐初,成为士兵的门槛相对较高。这些士兵大多出身于显赫家庭,家境富裕,主要集中在“三卫”和“卫士”之中。所谓“三卫”,指的是唐朝的禁卫军核心力量,而“卫士”则多由官员子弟或富户子弟充任,因此实际掌握军权的依然是皇室及地方贵族阶层。
府兵制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发生在宇文泰执政时期,国家开始吸纳乡村百姓,组建全新的军事体系。这一时期,府兵的所有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府兵的兵役并未与土地或户籍直接挂钩,实际上是鲜卑兵制向汉族封建军队制度转化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是公元557年至572年,在宇文护执政期间,经过整顿,府兵制逐步制度化,24军正式确立,府兵体制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则是在572年至580年间,府兵制被广泛认可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国家军事体系的核心。
府兵制的发展对王朝的兴盛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由于取兵于民,府兵的日常开销多由其自身负担,极大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士兵既是农民又是战士,除军训外,大部分时间能够参与农业生产,有效保障了粮食供给和农业稳定。同时,常规训练使得府兵身体素质良好,战斗力较高。
最后,府兵制强化了朝廷对军权的掌控。唐朝时期,每逢战乱,朝廷通过发放“鱼符”指挥地方府兵迅速集结,组成军队服从朝廷指定的将领指挥。战后,鱼符被收回,府兵解散回家,防止将领长时间掌控军队,从而避免藩镇割据的产生。
然而,随着唐朝国土的扩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府兵制逐渐暴露出弊端。唐初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朝廷所掌控的可供分配给府兵的土地越来越少。法律规定府兵战功显著者可以获得土地作为封赏,土地世袭不还,但兼并现象严重,使得这一激励机制难以实施,士兵积极性随之下降。
此外,随着疆域不断扩大,军事任务愈发繁重。以西域远征为例,府兵需长时间跋涉数千里,远离家乡多年,生活环境恶劣。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导致家庭困苦,甚至出现士兵返乡时发现家人因饥饿而死的悲惨情景,这一切成为府兵制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唐朝灭亡后,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通过向地方征集士兵,分散了军权。在唐玄宗时期,募兵制进一步发展,形成藩镇割据格局。中央设置节度使负责军事管理,虽然提升了军队战斗力,但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安禄山等节度使叛乱爆发。宋朝时,招募流民充军成为应对灾荒的一种普遍兵役方式。
相比府兵制,募兵制虽然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但却强化了边疆节度使的指挥权,削弱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意识到建立皇家私人军队的重要性,但国库空虚,无力有效控制地方势力。唐德宗时期曾尝试招募士兵恢复府兵制,重屯良田,但府兵制辉煌已过,难以恢复往日功效,最终被历史淘汰。
府兵制作为古代军事制度,因其重要性和独特性,长期吸引史学界关注。研究历经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者们集中确认府兵制的起源,认为其源自西魏北周,系鲜卑族拓跋部落兵制演变而来。早期研究如《唐折冲府考》对府兵制进行基础考察,罗振玉等学者进一步补充,谷霁光则著有多部关于府兵起源与发展的专著。1937年,陈寅恪主编的《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详细论述府兵制早期特点,包括鲜卑兵制和兵农分离等。随后,王树椒及杜洽等人对相关观点展开质疑和深入探讨。
第二阶段,研究焦点转向府兵制的性质和功能,唐长孺的《唐书兵志笺正》成为兵制研究的重要著作。1962年谷霁光出版《府兵制度考释》,从封建社会整体视角系统研究府兵制。1955年的《试论隋唐府兵制的作用》亦具创新意义。此阶段后期,国内研究趋缓,海外成果增多。
第三阶段,从1980年代至21世纪初,学者开始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和新史料,宏观分析府兵制与国家权力关系。李方的《唐折冲府增考》和杜文玉的相关研究,推动府兵制从多维度系统深入探讨。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兴起,军制史研究相对减少,但隋朝府兵制的研究有所回暖,如张沛、张小永等学者著作陆续问世,揭示了大量隋朝军府的情况。
总结来看,尽管近年来对府兵制的研究热情有所减弱,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忽视。随着基础材料不断丰富,新的军府名称被发现,对府兵制按时间顺序的编年研究也日益完善。无论从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发展来看,府兵制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中的作用极其显著,同时也为当代军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