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一支被征调前往渔阳戍守的队伍停驻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大泽乡镇)。由于突如其来的持续暴雨,这支队伍无法继续前行,估计已经不可能按时到达渔阳。根据当时秦朝严苛的法令,迟到意味着将会面临严厉的死刑。逼于无奈,队伍的指挥官陈胜与副手吴广,终于在极大的压力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陈胜、吴广原本只是负责守边的普通屯长,但在遭遇困境时,他们挺身而出,带领队伍反抗暴秦。他们先是用假传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号召起义,接着又通过密信、神秘的夜间狐鸣等手段为行动增添神秘色彩。经过精心策划后,陈胜站出来喊出了那句震动天下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激昂的呼喊如同号角,震醒了民众的觉醒,起义队伍渐渐壮大,并屡战屡胜。然而,作为最早点燃秦朝灭亡之火的陈胜和吴广,他们的结局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史记》记载,在成功攻占邻近的蓟县作为大本营后,陈胜与吴广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接连攻占了铚、酇、苦、柘、谯等地,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起义队伍的规模也逐渐膨胀,从最初的不足千人,迅速发展到“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陈胜在占领陈县后,宣布自立为王,定国号“张楚”,以此象征他要复兴楚国的雄心壮志。
陈胜称王后,他的得力副手吴广被封为假王,随即,各地的反秦势力纷纷响应,张楚政权迅速形成。自信满满的陈胜决定主动出击,兵分几路进攻,吴广奉命带领主力部队进攻荥阳,剑指秦都咸阳,而其他将领则分别被派遣去征战河北、淮南、江南等地。显然,陈胜的目标是迅速取代秦朝,建立自己的政权。
然而,尽管其他战线进展顺利,但吴广率领的主力部队在攻打荥阳时却陷入了长期的僵局。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陈胜派遣周文带领一支部队绕过荥阳,直取关中要塞函谷关。可惜,周文的军队在关前遭遇了秦军的猛烈反击,秦将章邯带领从骊山调来的数十万刑徒成功击溃了周文的部队,周文战败后自杀殉国。
周文失利后,章邯紧急进军荥阳,而此时的起义军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当他们得知秦军援兵即将赶到,恐慌蔓延,起义军内部的矛盾也开始爆发。将军田臧与吴广的关系本就不合,他认为吴广虽然身为假王,但缺乏军事才能,难以和他共谋大业。于是,田臧便谎称接到陈胜的密令,以此为借口将吴广杀害。
田臧杀害吴广后,暂时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田臧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也败给了章邯,最终命丧沙场。章邯凭借其强大的战力,继续东进,最终击败了陈胜,迫使他撤退至城父。此时,陈胜心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回忆。他曾是一个普通的耕地小民,少年时他便怀有大志,曾对同伴许诺道:“苟富贵,无相忘。”而当陈胜称王后,他的旧友前来投靠,却被陈胜拒之门外。直到一次外出,陈胜才得知故人来访,才将其迎入宫中。不幸的是,由于那位旧友提起陈胜少年时的往事,陈胜愤怒至极,最终下令将其杀害。这一事件显现出,陈胜在称王之后,已变得自负傲慢,逐渐疏远了曾经的朋友。
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屯长,到一位称王自立的王者,陈胜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史记》形容:“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他对部下的宽容过度,使得各路将领纷纷自立为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韩广自立为燕王。正因为这些不受控制的将领,陈胜的力量逐渐分散,最终被章邯轻松击败。
在撤退至城父后,陈胜本想重整旗鼓,但却未能如愿。车夫庄贾趁机杀害了陈胜,并投奔了章邯。最终,陈胜的起义事业以悲剧收场,虽然他曾是秦朝末年最早站出来反抗暴政的人之一,但与最终取得天下的刘邦、项羽相比,陈胜与吴广的命运已经无法再有所联系。
总结陈胜与吴广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训。陈胜虽然早年德高望重,但在权力的诱惑下,他变得狂妄自大,过于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权力的丧失。吴广虽然在起义初期受到了部队的爱戴,但由于缺乏军事才能,他的命运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两人经历了从农民起义到失败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提炼出重要的启示:功成名就后仍需保持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若德不配位,才能不足时,必须保持谦逊的态度,才有可能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