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其严苛的刑罚和残暴的统治闻名,这种高压政策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在秦代社会,最先显现出的矛盾便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逐渐激化。
一、焚书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仆射周青献辞称赞他废除诸侯制度,实行郡县制,树立了大一统的威望。然而,博士淳于越当场反驳,提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重新引发了是否应恢复分封制的争论。秦始皇召集群臣讨论此事,丞相李斯毫不留情地斥责淳于越为“愚儒”,并指责当时的许多学者“不学现在而学古代,扰乱百姓”,认为这会威胁秦朝的统治根基。
李斯进而向秦始皇建议:“臣请命史官将非秦国记载的一切书籍焚毁,非博士官职所必需者,天下若有人藏有《诗》、《书》及百家言论,一律交给守卫官员焚烧。凡敢传诵《诗》、《书》者,弃市示众;用古书批评当世者族诛。若官员知情不报,同罪。若三十日内不执行焚烧,处罚黥刑。唯独医学、卜筮、种植之书可免。”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毁大批典籍,同时禁止私学兴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事件”。
实际上,“焚书事件”起因于当时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原本支持分封制或郡县制的人,都希望秦朝能够实现长治久安,但李斯借机大力推动思想统一。焚书的结果适得其反,一方面对中华文化造成了巨大伤害,百家争鸣的自由思想遭遇沉重打击;另一方面,很多珍贵典籍被毁,而被保留下来的医药、卜筮、种树书籍反而未能流传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经典与分封制并无必然关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也没有恢复分封制度,反而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
二、坑儒事件
“焚书”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便掀起了另一场震惊世人的“坑儒”事件。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的传说,寻求不死之药。许多方士迎合他的心愿,承诺能找到仙人和灵药。比如,齐国人徐福向秦始皇上书,称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藏有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遂派遣数千童男童女随徐福出海寻仙,但他们一去不返。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游至碣石,派遣燕人卢生寻访仙人,随后又派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寻找仙丹妙药。有方士建议他秘密行动,避开恶鬼干扰,方能引来“真人”,取得仙药,秦始皇深信不疑,但最终未能得偿所愿。与此同时,方士们私下议论秦始皇,讥讽他以刑罚震慑天下,贪恋权势,根本无法求得仙药,遂秘密相约逃跑。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将违反禁令的460余人活埋于咸阳,形成了“坑儒”事件。
有观点认为被坑者主要是方士,与儒生无关,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扶苏曾言:“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由此可见,被坑方士中或有儒生。需区分坑儒与废儒的区别,秦始皇虽重法,但也吸收儒学以巩固统治。焚书坑儒与禁止私学虽在一定程度上统一思想、加强统治,却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