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中,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一些加盟国的领导人并不愿意签署相关文件,但叶利钦却通过谈判的名义,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一一召集到偏远的地方,采取了类似软禁的手段,暗示如果不签字就无法离开。尽管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出于对苏联的留恋或对解体后独立的担忧,尝试抵制这种改变,但最后,他们也都不得不屈服,签下了字。
在苏联时代,政府推行一种相对“平等主义”的政策。以教育为例,苏联引以为傲的教育体系无论在多么偏远的地方,甚至一个小村庄,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上学,政府都会为其提供免费且高质量的教育。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种政策几乎覆盖了每个角落。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村,教育资源依旧得到保障。
举个例子,苏联的强大支持下,各加盟国的发展状况看似繁荣。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自1936年加入苏联后,吉尔吉斯斯坦得到了大量的苏联援助,医院、学校、工厂等基础设施迅速建设起来。短短几年时间,曾经依赖游牧生活的吉尔吉斯斯坦迅速实现了现代化,人民从草原进入城市,识字率也从不到10%猛增到超过90%,这一奇迹般的转变令外界惊叹。
塔吉克斯坦的情况也类似。虽然比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条件稍好,但也远非富庶。1929年,为了打击乌兹别克斯坦的地方势力,苏联决定将塔吉克斯坦从乌兹别克斯坦的版图中划分出来,成立独立的加盟共和国。进入30年代,苏联加强了对塔吉克斯坦的支持,随着援助的增加,塔吉克斯坦的经济逐渐复苏。据统计,在苏联时期,塔吉克斯坦超过50%的财政和商品都依赖于苏联的资助,而1980年苏联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549美元,而塔吉克斯坦的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约是同一时期中国的3倍,甚至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
面对苏联解体,塔吉克斯坦无疑是最为抗拒的国家之一。因为这个国家长期依赖苏联的援助,解体后若失去支持,国家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然而,历史的洪流不可抗拒,塔吉克斯坦的反抗像石子投入大海,几乎没有任何作用。1992年,塔吉克斯坦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GDP在一年之内锐减了四分之一。工厂停工,工人们无法领到工资,纷纷涌向政府要求解决问题。然而,政府早已陷入了停摆状态,许多官员也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支付工资。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更是惨不忍睹,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该国的经济跌入谷底,直到近些年,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均GDP才勉强恢复到40年前的水平。
而在这些国家的困境面前,还有一些国家的处境更加可悲和绝望。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称摩尔多瓦)便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子。摩尔多瓦历史上多次成为俄国的一部分,但它总能找到时机独立。十月革命后,摩尔多瓦迅速宣布脱离俄国,并与罗马尼亚合并。直到1940年,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后,才将摩尔多瓦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为了消除摩尔多瓦的独立倾向,苏联采取了大量迁移斯拉夫人以改变人口结构的措施,最终在德涅斯特河两岸形成了摩尔多瓦人和斯拉夫人的对峙局面。
在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的矛盾迅速激化,摩尔多瓦的民族冲突一触即发,国家陷入了内战。解体后的摩尔多瓦也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样,依赖苏联的资助。然而,在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后,摩尔多瓦采取了更加急功近利的路线。该国在1991年选择向西方国家靠拢,接受西方的援助,期望能够融入西方阵营,像过去一样获得支持。然而,摩尔多瓦这个位于东欧的小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尽管摩尔多瓦在2006年以后积极推进“西方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摩尔多瓦依然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更糟糕的是,失去苏联保障的摩尔多瓦,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许多人甚至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大部分年轻人对未来的期望只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正是因为贫困和绝望,摩尔多瓦的女性成了不法分子的目标,常有犯罪分子冒充经纪人,诱骗这些年轻女孩去西方国家工作。女孩们怀着美好生活的梦想答应后,却被送到小镇后,被软禁和折磨,最终被迫从事色情行业。如今,约有40万摩尔多瓦女性陷入这一产业,占该国女性总数的10%,这一比例令人震惊。
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早已有所察觉,自1992年起,国际刑警组织多次开展大规模的打击行动,试图解救这些陷入困境的女孩。虽然一些女孩被成功救回家乡,但她们面临的现实却异常残酷。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依旧处于贫困之中,许多女孩因为没有学历和技能,根本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许多人再次选择回到过去的“工作”,过上用身体换来的奢华生活。这一切的发生,令外界为之心痛,也让摩尔多瓦的未来更加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