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韶关粤语史之六:韶关从来都不是广府城市,粤语强势因港澳珠发达
创始人
2025-09-21 15:30:53
0

前文已经详细讲述了不少历史内容,提及了“韶关市区普遍讲粤语”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而非真实状况,也讲到了韶关粤语起源于清朝时期等背景。现在,我们继续深入历史的脉络。本文是该系列文章的终章。

1968年10月26日,《南方日报》头版醒目地刊登了毛主席的语录:“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天,头版内容极为简洁,除了报头外,只有两条新闻并列摆放。一条是新华社发布的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报道,另一条是地方新闻,题为《广州市高、初中毕业生七万多人举行下乡上山表忠誓师大会 决心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伟大的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

到了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中引述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当年,在广州市越秀区西堤二马路37号,也就是当时的广州文化公园,第一批来自广州各校的知青们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广州城内到处充满热烈的气氛,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街道两旁,欢送这些知识青年奔赴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锻炼成长。

作为粤北地区的韶关,迎来了不少来自广州的知青和文化人士“下放”到这里,他们的到来逐渐增多了市区讲粤语的人口,使得粤语在韶关市区逐步占据一定的语言优势。比如1968年11月9日,大批广州知青分配到始兴县的马市镇陆源、候陂、高水等地插队务农。1976年8月17日,48名知识青年被派往国营华溪林场接受再教育,广州第三轧钢厂也有十余名青年到韶关新丰县遥田镇半陂村插队劳动,同时始兴县隘子镇也接纳了不少广州知青。曲江县樟市镇群星村先后接收过两批共70多名知青。阳山县则共有五批共计633名知青分别到黄坌林场、县苗圃场、秤架采育场及大禾岗农业示范场锻炼劳作。这些知青大多来自广州及珠三角地区,自然也把粤语带入了韶关的各个角落。

到了1978年,韶关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广东省排名第五,是继广州之后省内第二大重工业城市。据《艰苦奋斗 甘于奉献 坚韧实干 追求卓越——一个时代的精神回响》一文指出,韶关工业和矿业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广东的工业布局,也极大改变了韶关的人口结构。规模较大的工矿企业,通常员工来自全国各地,报道中形象地描述:“我们这个厂(矿)除了台湾和西藏,哪个省的人都有。”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多样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习惯,极大地改变了韶关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此,韶关彻底告别了原先以农业、水运及小规模商贸为主的旧城模式,转型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而韶关原本以客家人和船民为主体的传统居住格局,也被大量的工业移民所改变,使其成为广东解放后最早兴起的移民城市之一。

因此,在这一时期,普通话和广州话(粤语)成为韶关市区一定范围内的主流语言,主要集中于后期设立的浈江区和武江区。普通话中又细分为军队普通话、厂矿普通话、铁路普通话以及带有粤语腔调的普通话等几种类型,而本土的客家话和俗称“虱乸话”(即船家话或本地话)逐渐退居边缘,主要流传于浈江区和武江区的外围地区。然而,随着绝大多数粤语知青返城,以及改革开放后韶关部分企业陆续迁往珠三角地区,粤语人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正如笔者前文所述,语言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粤语在韶关的传播与影响主要是政治因素驱动;而改革开放后,则更多是经济因素引领方言的变迁。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使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变得极具吸引力,首先大量粤语歌曲流入内地,紧接着粤语影视和娱乐文化开始渗透甚至影响内地大众文化。与此同时,当时港资作为外资的主力军,粤菜、茶餐厅等粤港生活方式在内地风靡一时,这种文化浪潮自然也波及韶关。

韶关的粤语居民因粤语流行文化的兴盛而感到欣喜,甚至产生了“韶关就是粤语世界”的错觉。实际上,笔者此前披露的方言人口数据已经充分揭示了事实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珠三角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尤其是以粤语为媒介的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和香港电视节目在城乡的普及,极大促进了粤语的传播。方言因经济力量而得势,这种“尊贵”只是经济吸引力的副产品。粤语曾因先发优势,使得一些以客家话、潮汕话、雷州话为母语的年轻人引以为豪能说粤语,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虚荣,甚至是对母语的一种背离。

笔者并不反对为了交流掌握多种语言和方言,但提醒那些“以说粤语为荣”的客家人、潮汕人等群体,要正视这一点:首先应当传承并保护好自己的母语,而非像某些人那样盲目“撑粤语”。粤语与客家话、潮汕话等方言应处于平等地位,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是粤语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了一定的地缘优势罢了。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试图用“广东话”身份绑架所有广东人的言论,实际上是在践行一种狭隘的白话沙文主义,这正是粤语文化入侵的体现,也暴露出部分客家人、潮汕人、雷州人亟需强化自身民族意识的问题。

通过对粤语传播史的梳理,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路径:早年珠三角居民因耕作艰难、发财机会有限,常常向上海、内陆甚至海外迁徙。以韶关为例,这些移民先在市区立足经营,待后代渐多,粤语方言岛便逐渐形成,并向周边辐射。

韶关市区粤语的发展背后有诸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推动。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越来越多韶关客家人经济条件改善,他们开始在市区创业购房,唤醒并强化自己的客家文化认同,逐步收复方言领域的“失地”。从语言角度看,不久的将来,韶关市区很可能再次以客家话为主导。

无论如何,韶关从未属于广府地区,更非广府城市。即使在韶关市区,也绝非粤语的天下,客家话依然随处可听。韶关的客家话群体依然占据绝对主体,只是部分客家人的文化认同较为淡薄。笔者多次亲访韶关,并进行调查,才敢如此断言。韶关历来是粤北客家重镇,至今依旧如此。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全国各地人员流动频繁,统一交流语言的需求日益强烈,普通话正逐步普及。由此引发的另一个话题便是:推广普通话是否会导致方言的消失?但此事属于题外话,暂不展开。

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敌,而少数国家...
2025-09-21 13:05:52
原创 ...
总有人说,历史如同一场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
2025-09-21 13:05:41
原创 ...
刘邦和项羽的首次交战,彭城之战,完全以惨败告终。刘邦带领的56万大...
2025-09-21 13:05:40
原创 ...
刘彻从胶东王升至太子,这一路可谓波涛汹涌,充满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2025-09-21 13:05:34
原创 ...
1995 年,一位老将军的遗体在火化时,骨灰中筛出了 11 块金属...
2025-09-21 13:04:39
原创 ...
牧野之战与周武王的胜利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凭借着英勇的战斗...
2025-09-21 13:04:35
原创 ...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雄主苻健建立的朝代,也是东晋十六国...
2025-09-21 13:04:19
首展重温“烽火卢沟”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宛平博物馆之城”上新,位于宛平城西门内...
2025-09-21 13:04:14
原创 ...
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
2025-09-21 13:04:14

热门资讯

全运会丨现代五项(老五项)男子... 9月21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现代五项(老五项)男子个人决赛中,湖北队选手陈柏良获得冠军...
原创 北... 在经历了又一次长达近百年的战乱动荡之后,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时代。尽管史学界许多专家...
张辽不阻止,夏侯惇与关羽不死不... 关羽白马坡斩颜良、延津口诛文丑,曹营诸将大多把他视为神人,连许褚也不能不承认自己不如关羽:颜良四刀阵...
原创 马... 长期以来,像苏格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地,由于其特殊的政治诉求与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纷纷提出独立自治...
原创 清... 1947年9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在林总的精心指挥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随着东北战场形势骤然...
原创 不... 前言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六月的最后几天,吴国公朱元璋正在建康府中接待一位身形憔悴的来访者...
原创 他... 1977年,总后勤部迎来了一次重要的领导班子调整,张震被任命为部长,而政委一职已经空缺了两年。上级决...
长平之战中若赵国撤兵是否可行? 长平古战场,残阳如血。年轻的主将赵括,在最后时刻披上铠甲,率领绝望的士兵如潮水般扑向秦军壁垒,最终湮...
一习话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习近平...
原创 民... 宋代诗人苏轼在其《菩萨蛮》中写到女子缠足的情景:“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