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数据表明,“贞观”比“开皇”更艰难
创始人
2025-09-21 14:04:47
0

历史上,中国曾经经历过多个著名的大治盛世,比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仁宣之治”,以及清朝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等等。这些时期都以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闻名于世。

在这些盛世中,名声最响亮的莫过于唐朝的“贞观之治”。然而,若将这些盛世的具体成就拿出来细细比较,会发现“贞观之治”的实际表现似乎有些被过分神话了。它不仅难以与其他大治相比,甚至还不及东汉时期的“明章之治”。李世民自己也坦言:“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换言之,隋朝时期的粮仓储备足以支持全国五六十年粮食需求,而唐朝直到贞观十五、十六年才彻底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一数字充分显示了贞观年间的国力与隋朝开皇年间存在明显差距。

那么,“贞观之治”真的只是被吹嘘出来的空中楼阁吗?显然不是。否则,李世民怎会获得“天可汗”的尊号?又怎会被后世誉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重要一员?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李世民是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百姓的根本保障。历史上每个王朝的衰败,往往都与土地兼并问题密不可分。唐朝沿袭了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旨在合理分配土地,但实施过程异常艰难,主要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是来自豪族集团的强大阻力。要真正实现均田,就必须从豪族手中夺回他们大量占据的土地。但唐朝的建立离不开关陇豪族的支持,李唐皇室必须与他们分享天下的利益。像长孙氏、独孤氏、宇文氏、于氏、裴氏、韦氏等名门望族,还有山东的崔氏、高氏、赵氏,以及为李唐建立汗马功劳的新贵族,都需要封爵安抚。结果,均田制不可能全面推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施行并加以限制。

第二个难点是土地资源与人口分布不均。贞观年间的均田制度规定,每位丁男可以分配一顷土地,但实际上人口在各地分布极不均衡。例如,关中地区人口稠密,土地不足,导致形成“窄乡”与“宽乡”的矛盾——即人口多而土地少的地方和人口少而土地多的地方不平衡。

面对第一个难题,李世民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严令地方官员清查土地,没收非法占有的土地;另一方面,将皇家自有的宫观地产释放出来,供缺地农民使用。针对第二个难题,他推出了多项配套政策,鼓励“窄乡”的农民迁往“宽乡”居住。比如实行“分房就食”政策,迁徙农民获得基本生活救助;相关官员“劝勉”有功,考功司会记录为政绩。同时,《唐律》新规中明确宽乡多占田、不及时耕种者不受处罚,迁居远方的农民享有免税政策:迁移一千里免税三年,五百里免税两年,三百里免税一年。官员若违反规定,则判处两年徒刑。

李世民执政二十三年,先后十三次颁布减免税负的命令,虽规模不大,但考虑到当时国力尚弱,这已属难能可贵。与减轻赋税相比,李世民更注重减轻徭役负担和鼓励农耕。隋炀帝因徭役滥征导致大量役工死亡,不仅减少人口,也耽误农时,对农业社会的打击极为严重。李世民对此深有反思,采取了“克己”的态度。

贞观元年,李世民原计划建一座宫殿,材料都已备齐,但考虑到徭役负担过重,最终放弃。贞观二年,朝臣提议建台阁,也被他坚决否决。为防止地方滥用徭役,他颁布了《营缮令》,规定大型工程必须先报尚书省批准徭役数量,官员若超过限额则以“坐赃论”处罚。贞观三年,李世民重振废弃多年的籍田礼,亲自祭祀先农,亲耕数亩,轰动全国。他还要求官员深入田间,接触农民,严打游手好闲之徒。为了不耽误农时,他甚至将大型国家典礼安排在农闲时节举行。

人口是社会繁荣的关键指标。隋末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唐朝建立时全国仅剩约200万户,折合约800万人。大量百姓逃亡北地,或被突厥、党项、薛延陀等部族掳获。贞观三年、四年、二十一年,李世民通过谈判和赎买,先后解救二百万百姓。为鼓励生育,贞观元年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为法定婚龄,生男孩者奖励一石谷物,还设有对官员的人口增长考核。诏书还规定对贫困一方给予婚嫁资助,类似官方帮助置办嫁妆或彩礼。李世民两次大规模释放宫女,这些返乡宫女也促进了人口增长。

贞观年间自然灾害频发,水旱交替。贞观十一年一场洪水,一夜冲毁六百户居民家产。官方加强水利管理,增设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城设立都水监,将水利与水运分开管理,并颁布《水部式》为水利法规。贞观十八年,太常卿韦挺因未视察河道致使六百艘粮船停运被处刑。扬州大都督长史李袭誉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溉良田八百顷;沧州刺史薛大鼎疏通多条河流,解除水患,极大推动农业发展。

初唐刚从战乱中走出,民生凋敝。贞观四年关中地区获得丰收,而洛阳至泰山一带仍旧荒无人烟。贞观六、七年连续丰收,山东逐渐恢复生机。贞观十三至十六年,四年连续丰收,粮价大跌,盛世景象初现。李世民为此操心劳累,兢兢业业。

以上主要从经济和民生角度分析“贞观之治”,那么它与隋朝“开皇之治”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从人口和赋税两个指标做简单对比即可见端倪。

隋文帝即位时,全国人口713万户,约3101万人;隋炀帝时期人口增至891万户,约4602万人,增长显著。李世民登基时人口约300万户,至高宗李治时增长到380万户,增幅27%;换算成人口,贞观末期约为1520万人。隋朝田租每户3石,加义仓收储0.7石,总粮食年收入约3300万石。贞观时期田租降为每户2石,义仓收储采取自愿原则,年收入约600—800万石,远不及隋朝。庸和调赋税征收比例相近,不作比较。

由此看出,“贞观之治”与“开皇之治”在成果上存在明显差距,绝非同一量级。事实上,隋朝开皇时期耕地面积达19.4亿亩,创帝制巅峰,后世难超;唐朝直到开元时期才达14.3亿亩。

不过,不能简单以绝对数字判断“贞观之治”是否空洞。一个王朝的政绩需要看起点和增长率。隋朝是继北周后建立,北方虽有战乱但已渐稳定,农业生产较为正常,人口快速增长。唐朝初建时满目疮痍,隋末十年战乱导致人口减少约80%,经济基础几近崩溃。相比之下,贞观之治起点极低,直接拿它和开皇之治比显然不公平。

关于“贞观之治吃了开皇之治老本”的说法也不靠谱。粮食怎么可能储存五六十年不变质?史料记载,隋唐粮仓中粟米储存期有限,干燥地区粟9年、米5年,潮湿地区更短。按当时人口计算,即使粮仓满载,也不足三年粮食。李世民的话更像是比喻,意指若将那些年虚耗的粮食积攒起来,足够用五六十年。

此外,贞观时期战争频繁,李世民虽统一天下,但边疆冲突不断。隋开皇年间最大战争是灭陈,边境相对平稳。贞观年间则有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吐蕃、高昌回鹘、高句丽等多方入侵骚扰。贞观三年灭东突厥,八年灭吐谷浑,十二年抗吐蕃,十三年征高昌,十五年征薛延陀,十九年征高句丽及再征薛延陀,二十年征西域,二十二年与天竺发生小规模摩擦。这些战争动辄出动十几万至二十几万大军,历时数月至数年,极大消耗了国家人力物力。

因此,贞观之治是在极大压力和困难中推进,远没有开皇之治那般“从容自在”。而且,贞观之治为后来鼎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来看,贞观之治虽然成绩不算极其辉煌,但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能够达到这样水平,已经相当难得。你怎么看呢?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敌,而少数国家...
2025-09-21 13:05:52
原创 ...
总有人说,历史如同一场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
2025-09-21 13:05:41
原创 ...
刘邦和项羽的首次交战,彭城之战,完全以惨败告终。刘邦带领的56万大...
2025-09-21 13:05:40
原创 ...
刘彻从胶东王升至太子,这一路可谓波涛汹涌,充满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2025-09-21 13:05:34
原创 ...
1995 年,一位老将军的遗体在火化时,骨灰中筛出了 11 块金属...
2025-09-21 13:04:39
原创 ...
牧野之战与周武王的胜利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凭借着英勇的战斗...
2025-09-21 13:04:35
原创 ...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雄主苻健建立的朝代,也是东晋十六国...
2025-09-21 13:04:19
首展重温“烽火卢沟”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宛平博物馆之城”上新,位于宛平城西门内...
2025-09-21 13:04:14
原创 ...
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
2025-09-21 13:04:14

热门资讯

鲜衣怒马少年郎!四川举办首届青...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图据四川省马术协会 9 月 21日,由四川省体育局主办的 “星火杯”中国体育彩...
英超-桑切斯第5分钟直红卡塞米... 北京时间9月21日凌晨,2025/2026赛季英超联赛第5轮继续进行,“红魔”曼联坐镇老特拉福德迎战...
原创 解... 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成功解放上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革命的形势越来越明朗。国民党节节败退...
原创 希... 关于“希特勒喜欢中国人”的说法,曾在互联网上流传过一段时间。可惜,这个说法并不成立,甚至可以说完全是...
原创 山... 山东地域辽阔,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这片拥有悠久历史的齐鲁大地,自古以来便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熏陶和...
原创 抗...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流行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其中有一句话是“专打386旅”,这实际上是专门针对大将...
西塔大冷面:沈阳朝鲜族聚居地的... 在沈阳的朝鲜族聚居地西塔街,西塔大冷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光芒。它不仅是当地朝鲜...
原创 周... 自古以来,世人对美女的关注总是格外多一些。美丽的女子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甚至有时因为美貌而带来无妄之...
原创 皇... 晋商的起源与范家故事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尽管普遍存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
原创 整... 戚继光有句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这诗里藏着他那个时代的无奈。那时沿海倭寇闹得凶,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