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非得死不可?有人认为是因为他坚决支持二帝,威胁到赵构的皇权;也有人说,岳飞的威望过于显赫,令赵构心生惧意。然而,实际上这两个理由都并不成立!
迎回宋钦宗和宋徽宗本是赵构提出来的口号,岳飞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再者,在岳飞第三次北伐胜利之后,他在给赵构上奏的章中,已经将“二圣”称为“天眷”,这说明了其对皇权的尊重,实际是将他们视为皇帝的亲属。
而在这一年,朝廷收到的情报显示,金国计划放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试图重掌皇储之位。鉴于此,岳飞感到忧虑,遂上书赵构,建议立养子赵瑗为太子,以示正统继承之名。岳飞从未对赵构的皇权产生过威胁的念头,始终以赵构为正统之皇!
岳飞曾多次主动请辞,试图解除自己的兵权。在朝廷指派他去作战时,他始终服从,毫无二话。岳飞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朱仙镇,并且成功击溃了金兵,甚至让金兀术不得不安排家眷逃离开封。但就在此时,赵构却发出了“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回朝!
岳飞见到即将取得巨大的胜利却被召回,心中不免感到不甘,但依然恪守命令回转。回到临安,意味着他已经陷入了困境。随后,他不仅被罢官还被夺权,最后在若干莫须有的指控中惨遭陷害,入狱待审。
自“靖康之耻”之后,赵宋的江山已岌岌可危,国威大减,后来的“苗刘兵变”便是明证。此时的赵构刚做了两年的皇帝,却在将领苗傅和刘正彦的囚禁之下,以“清君侧”为名,将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苗、刘二人意图做曹操,拖迫赵构将皇位传给幼子。但最终他们被铲除,这段经历给赵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对于赵构而言,稳固江山已是当务之急,收复失地反而显得次要。然而,确保统治的前提在于收回兵权、树立权威、体现正统。此时的岳飞无疑是当时军中声望最高的人物。若能除掉岳飞,便可以将权力掌握在“主和派”手中,从而显著增强赵构的皇权,同时也能震慑其他将领。
最为关键的是,想要表现出正统,就必须与金国进行谈判。而金兀术已经被岳飞的军事行动吓到,他所提出的谈判条件便是:杀掉岳飞!只要实现这一点,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商谈。
因此,岳飞最终成为这场政治交易中的牺牲品!岳飞出身于普通农家,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与战无不胜的业绩,逐步跻身军中之巅,展现出旷古绝伦的武艺和谋略。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千古忠臣却最终冤屈于“风波亭”,实在令人悲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