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独立建国以来,历经了200多年的纷争与战争。期间,几乎每个时代都伴随着冲突与战斗。从独立战争到谢司起义,再到美墨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南北战争等,数不胜数的战争塑造了美国的历史。美国参战的次数已超过200场,包括了美西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叙利亚战争等众多国际冲突。事实上,自美国独立以来,除了不到20年的时间,几乎一直都处于战争状态。
细数美国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要么是身处战场,要么在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美国的干预手段也多种多样,除了通过军事冲突,它还常常采用经济制裁、政治干预、策划“颜色革命”等方式来打击其他国家。美国在乌克兰、叙利亚等国推动政权更迭,对中国、俄罗斯等国施行贸易封锁,甚至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推卸责任,将锅甩给其他国家。就像一个全球警察,美国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几乎涉及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然而,也有声音辩解说,美国从不侵占别国领土,举例提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虽然展开军事行动,但并未占领这两个国家的土地。
但如果我们回顾美国领土的扩展历史,便能清楚地看到其早期如何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大规模扩张领土,推动自身发展。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时,其实是由13个殖民州组成的邦联制国家。时至今日,美国已是由50个州以及多个海外领地构成的联邦制国家,拥有包括波多黎各、关岛等地在内的多个海外领土。独立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条约与战争,逐步扩张领土。1783年,《巴黎条约》签订后,英国将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的大片土地划归美国,其中包括今天的多个中西部州,如亚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等。
1803年,美国趁法国因拿破仑忙于应对欧洲战事时,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面积达到2144476平方公里。通过这笔交易,美国的国土面积几乎翻倍,成为今日美国土地的一大部分,涵盖了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密苏里州等多个州。接下来,美国不断进行其他领土扩张。比如在1819年,西班牙将佛罗里达以5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在1846年至1848年的美墨战争中,美国通过军事手段获得了墨西哥的大量土地,包括今天的德克萨斯、加利福尼亚等州。
尽管美国的领土扩展一度通过直接的领土占领与购买实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扩张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在海权理论的提出之后,美国的扩张模式转向了更为隐蔽的“非物质”扩张。通过经济、文化、政治等手段,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扩展其影响力,尤其在军事与金融领域。例如,美国并没有直接吞并伊拉克,但通过军事行动和控制石油资源的流动,建立起了新的全球金融体系——石油美元体系。美国通过美元与石油挂钩的方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霸权,这使得它能够不需要直接控制其他国家的领土,也能在资源分配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方式并不仅限于石油。美国通过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借助跨国公司、文化输出、科技创新等手段,间接控制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因此,美国完全可以通过经济、科技、文化等手段从其他国家获取战略利益,而不必亲自占领这些国家。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还是其他中东和拉美国家,美国都能通过扶植亲美政权、驻军等方式,达成其全球战略目标,而不必承担过多的占领成本。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美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从一开始的陆权扩张到后来的海权扩张,美国的扩张形式有了明显的转变。在陆权时代,领土的扩张象征着财富和实力的积累;而在海权时代,尤其是经历了美西战争后,美国更注重通过金融、文化、政治等方式,进行更加隐蔽的全球扩张。美国早已不再单纯依赖“占领”,而是通过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手段掌控全球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