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太岳军区二分区第16团调动了4个连的兵力,在韩略村发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一举歼灭了日军中队长及以上佐尉级军官120余名。这样的战绩在此前的抗日战场上极为罕见,几乎没有先例。指挥这场战斗的王近山因此声名鹊起,名扬四方。后来,这场经典的战斗被电视剧《亮剑》改编,成为剧中李云龙的代表性战例之一。
关于韩略村战斗,许多人误以为它仅仅是一场偶然的遭遇战,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场战斗是由陈赓根据卧底传回的关键情报,经过周密筹划的伏击战。为何参与16团的指挥官们在回忆中很少提及这份情报?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情报属于高度机密,参与作战的部队不清楚情报的具体存在及来源也很正常。陈赓的儿子陈知建在撰写相关史料时,特意指出战斗是依靠从临汾传来的情报,因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那么,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报到底是由谁传递的?这位卧底后来命运如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赓担任386旅旅长,后来还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率部在山西敌后展开顽强作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赓就担任过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深知情报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及时掌握敌军动向,制定精准作战方案,他派遣了大量卧底,潜入日军在山西各地的据点中,其中最成功的当属陈涛。
陈涛是北京人,学生时代曾在南开大学就读并参加革命。抗战爆发后,他奉命进入晋绥军服役。后来部队战败被日军俘虏并改编,驻守临汾,协助日军维持地方秩序。陈涛通过地下交通员向陈赓报告,申请归队,但陈赓指示他继续潜伏在临汾,专注于情报搜集。陈涛文武双全,很快赢得日军信任,被提升为伪军营长。
为了进一步巩固陈涛的身份,陈赓给了他大量假情报,让他有意流传给日军。日军屡次依据陈涛提供的线索试图围剿八路军主力,甚至险些成功。陈赓还指示部队撤退时故意表现慌乱,丢弃些老旧武器。陈涛传递的这些“情报”令日军屡有斩获,因而对他愈加信任,最终晋升为伪军司令。
成为司令后,陈涛获得了诸多特权,可以自由出入临汾日军第41师团参谋部和经理部,搜集情报更加方便。然而,随着职位提升,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日益加剧。伪军内部风气恶劣,陈涛为了掩人耳目不得不假装参与其中,这让他十分痛苦。每当日军外出抢掠,伪军要配合行动,陈涛虽身为司令却无法阻止,目睹沦陷区百姓苦难,他心中煎熬难忍。
因身份极为隐秘,当地游击队根本不知陈涛是陈赓派出的卧底,反而将他视为伪军头目,多次试图刺杀。身份的双重压力和游击队的暗杀威胁,使得陈涛日渐心力交瘁。他通过地下交通员向陈赓请求,将自己掌控的部队转移到根据地,然而陈赓拒绝了他的请求,强调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远胜伪军叛变的价值,命令他必须坚定信念,继续潜伏并向上爬升。
为了保护陈涛安全,陈赓特别下令各地武装在行动前必须先报告批准,防止误伤陈涛。这一措施确保了他的安全,使他能够安心利用职权传递更多重要情报,并秘密采购了一批药品送往根据地。1943年秋,冈村宁次采用了“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太岳军区发起了凶猛围攻。日军兵力分三道布防,第一线由日军主力负责捕捉八路军主力和占领关键据点,第二线由伪军负责抢夺物资和摧毁基层抗日组织,第三线仍以日军为主,负责拉网梳理,阻断八路军突围。
以往日军扫荡多为平铺直叙或多路合围,而冈村宁次的“铁滚”战法更为残酷,如果应对不当,根据地很可能被敌人攻占。陈涛绞尽脑汁收集情报,迅速将敌军动向送回太岳军区。陈赓据此做出了精准部署,一举击溃了冈村宁次的铁滚围攻计划。
与此同时,陈涛还截获了华北日军战地观摩团将赴前线视察的情报,立刻派人转交陈赓。这为后来著名的韩略村伏击战奠定了基础。开国少将李懋之在回忆录中专门记载此事,并指出太岳军区情报科科长刘桂衡于1943年10月17日深夜收到该情报。整个抗战期间,陈涛贡献了大量珍贵情报,为386旅的抗战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陈涛转入武汉工作,直到2008年病逝,享年89岁。